APP下载

突破地理思维瓶颈,提升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018-12-26蔡志冰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笔者学科

蔡志冰

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三学生为文综地理成绩手足无措,消极中产生的焦虑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挫伤学习斗志。时下,多数教师虽然以考试大纲为蓝本,“考啥教啥”,看似中规中矩,完全服务于高考,但是,一旦题目材料变换,学生便无从下手,满腹理论派不上用場。为此,笔者试图寻找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为学生解决“燃眉之急”。参阅各种地理教育教学文献资料,总结自身教学经验,笔者得到一个浅显的结论,即:磨学科“思维之刀”,不误“应试砍柴”之功。

一、何谓思维

所谓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容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地理课程目标中技能和能力目标的核心目标。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如陈国新、黄德馨等老师在对地理教育目标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当前情况是学生普遍存在地理思维能力不足。表现如下。

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单一思维方式不能适应高中地理综合学习应用的需要。长期以来,许多学生把地理归类为文科,狭隘地以为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应对挑战,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用碎片化的知识解决系统化的问题自然是屡遭挫败。

2.横向、纵向思维困难造成思维局限。

横向可理解为地理事物所具有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纵向为地理事物时间变化规律,此为一静一动。静态空间要的是“广”,动态空间求的是“变”,动静结合方能灵活适应材料的变化,要让学生具备动静结合的思维能力就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高考文综常设问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能力,比如,在缺少地形信息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回答区域内的地形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区域有较强的横向积累,熟悉重要区域的大小、轮廓、大致经纬度及海陆位置。

3.过程性探究不足或偏差,易受思维定式左右。

虽然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探究实验,但是对知识点的覆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许多教师制作视频、简单教具等,模拟各种地理现象以期学生摸清相关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透过现象看本质,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感悟。显然此类实验掣肘太多,受限于环境、材料、师生状况等因素,开展得参差不齐,效果可圈可点,不同的探究造成不同的思维定式。模拟过的现象可能理解了,当模拟条件改变了,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可能就按照之前的定式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造成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思维方法的欠缺和错误是造成思维能力不足的关键原因。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提出几点粗见。

1.教师的循循善诱是培养良好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传授技能远比传授结果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肯投入精力为课堂设置尽可能多的“启发器”,让课堂充满人文化的互动与趣味,抓住学生的心,拨开思维方法的大门。例如,笔者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介绍中,偶发奇想,用某位同学的身体做比,身体的骨骼系统、肌肉组织、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就好似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各司其职,又互为依存。不仅每个系统有独立的功能,诸多系统合作又产生了新的功能,对于人体来说就是运动、思考的能力,而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就是所谓的平衡和生产功能。讲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时又用全体同学身体的同一部位做比,虽然都是眼睛,但有大有小,也有单、双眼皮之分等。这类的比喻形象生动,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理解。类似的启发很多,需要不断总结摸索,但不管如何,创造性的启发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开启正确思维模式有很大帮助。

2.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突破地理思维瓶颈。

高中地理必修、选修教材内容丰富,不仅各模块间关系紧密,与其他学科也是经常“有染”,所以地理学科有“万金油”之称。构建知识体系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记忆并逐步理解这套体系就是建立各个模块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结构思维,有助于各种成因分析类的问题解决。例如,区域发展的问题,按理来说这类问题很复杂,涵盖的范围很广,学生容易不知所措,难以调用脑中信息“对号入座”。有了知识体系这棵“大树”,学生只要辨别问题的属性、类别,是“树”的根、茎、叶,还是树干,就能迅速找到方向并提取到相关的解题信息。例如,在讲述“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时,笔者与学生共同构建流域开发利用这棵“知识树”,考查了关于赣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心中有“树”的学生基本不会偏离答题方向。由此,笔者认为越早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越能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理论联系实际,克服抽象思维困难。

笔者认为抽象思维困难来自于客观抽象和主观抽象两种,它们都是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拦路虎、绊脚石。客观抽象主要指的是学生不能完成的体验,比如天体、大气、水的运动等,涉及数学、物理等空间、时间概念,是高一阶段学生最为惧怕的内容。主观抽象是指学生经历的生活、生产经验过于匮乏,但老师往往以为学生理应有所了解,授课过程简单或忽略此类现象的介绍,导致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感觉。不管是哪类抽象,都需要老师攻坚克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客观抽象,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模拟,让学生得到较为接近事实的感性认识。比如,关于恒星日的理解是个难点,我在课件上用极限的原理让学生很快明白了。太阳以外的恒星相对地球来说是不动的。比邻星都相对不动,更远的恒星就不在话下了。因此,不管参照太阳以外的哪颗恒星,得到的球运动周期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叫恒星日,此抽象得以直观。而主观抽象的突破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大致经历以便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地理思维能力开发的成功与否关乎高中三年素质与应试教育融合的成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虽然重要,但是更要关注的是花是怎么开的?果是如何结的?通过对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研究,不只是学生,也让笔者获益良多,更加坚定了以后努力教学、教研的勇气与信心。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笔者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培养思维能力
老师,别走……
培养思维能力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