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2018-12-25李剑峰王宗仁
李剑峰 王宗仁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主体因素,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单纯的看重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构建才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诉求,数学求知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建立起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想象思维,对数学的理解由浅入深,教师应依托学生的思维习惯,指引学生走进数学的自主探究空间中,感受数学的真知灼见,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认知困惑,及时的消化当堂课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制定后续的数学教学计划,夯实数学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
思维能力包含诸多的思维意识,越是在轻松的互动空间中,学生的思维思考不受束缚,他们的思想思路才能够得以拓展,数学应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个性化的观点,锻炼自主思维的发散,促进思维的延伸,当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思量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借助数学的错误理解,找到正确的化解途径,透彻的领会数学的内涵,强化数学的自主理解能力。
一、以兴趣为基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理,他们的探索热情也会随之高涨,课堂空间较为封闭,制约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记忆上容易出现固化的认识,教师应导入趣味元素,有关的研究表明,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铺陈下,学生能够自主的激发出潜能,他们的想法比较多样化,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调,搭建数学的情境氛围,学生自然的汲取知识要素,而不是凭借死记硬背的形式去学习,教师应融入学生的互动中,通过语言的沟通互动,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联想,结合数学熟知的信息展开未知的探索。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一课时,学生对于买卖类的互动形式比较感兴趣,都愿意以自我的认知来表现自我,为此,我打造了一个买卖场景:拿出三个苹果,仿照超市展示出了价格标示牌(0.8元)。学生看到这个马上就说:“是一个苹果8毛钱吗?”我趁势引导说:“是的,你看到这些能够联想到什么?知道老师想要你们做什么吗?”学生鉴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以及买卖常识纷纷说:“肯定是问这几个苹果多少钱?”接着我引导学生直接说出结果:2塊4。这时,我融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即8毛换算成为元的表达是0.8元,三个就有三个0.8,转化成角的形式是8×3=24角,再转化成为元则是2.4元。最后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规律,说一说怎么样计算比较快。学生很快总结出:按照整数×整数的计算规律进行计算,之后点上小数点就得出结果了。这样,学生感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究知识,而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启发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还能让学生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亲切、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神圣的课堂氛围中去。教师要尽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之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表扬,尽量做到不批评,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不提前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积是否相等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通过叠纸等实践操作来证明圆柱两个底面积是相等的。比如可以将手里的纸张裁剪成圆柱的形状,并将两个底面相重叠,以此查看其是否完全重合;可以组织学生用格尺测出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周长后,再进行对比。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很强的联系,从数学中不乏能看到生活中的影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我将题目转化成为了这样的生活问题:童车厂在销售过程中一共分三批走货,第一次走的货比总货数的1/3多100辆,第二次走的货比总数的1/2少120辆,第三次走货是320辆。学生身边有诸多的童车厂每天都在走货,他们能主动去假设、探究,运用生活中见到的场子走货来进行计算。这样,将抽象的应用题转化成为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就能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四、设计独到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读题要仔细,一边读一边想,题目内容要弄清,对题意可以进行复述,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为解决所提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通过这一条件你总结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只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将其中一题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讨论是否可以直接相加减,此时学生的思维就自然地开动起来,最终引出通分这一概念。继而让学生从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深化探究。
结语
总而言之,传授知识不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良好思维品质得以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云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文摘版,2014,23(11):921-923.
[2]韦朝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文摘版,2015,11(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