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改革的“六要六不要”

2018-12-19吴夕龙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计划管理者德育

吴夕龙

【摘 要】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者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的时代,为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激发学校发展生机活力,学校须坚持“六要六不要”,主动嬗变,改变陈旧、落后、低效甚至无效的管理行为、方式、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教育改革;学校管理

体制、机制往往决定着改革能走多远。如果既有管理体制、机制不变,新课改就难以持续深化。这就像一个人仅仅换了套新衣服,其自私的灵魂并没有因为新衣服而高贵起来。新时代背景下,为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持续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学校要坚持“六要六不要”,主动嬗变,改变陈旧、落后、低效甚至无效的管理行为、方式、方法和要求。

一、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要计划与执行相分离

课程计划体现着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在现阶段课程体制下,它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而言具有法规性质,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课程实施的依据是课程计划,学校应当遵照课程计划去执行。在这方面,首先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一门课程的每一节课。反对以抓主干学科质量为借口,将其他课堂挪作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使用。尚未配齐专任技能学科教师的学校,特别要督促兼任教师,既要教好语数英,又要上好音体美。教学管理中,其他学科要同语数英学科一样制订教学计划、一样组织集体备课、一样接受教学检查、一样纳入教学业绩(绩效工资)考核,真正促进课程计划或课程设置方案的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切莫出现期初编排出的课程表与实际执行的课程表两张皮,甚至用“阴阳课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

二、要坚持守德树人地位,不要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一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把德育管理摆上学校日常管理的应有位置,片面认为管理就是抓“质量”,只要学生能在竞赛中拿名次,考试中出成绩就是管理出成效。因而德育工作变得若有若无,即使“重视”了,也大不了“计划计划,墙上挂挂;标语口号,大写特写;会议座谈,大讲特讲”。真道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教育方法不新。德育工作满足于应付上级检查,懒得静下心来思考德育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以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升德育实效。时下的德育活动不外乎征文、演讲、办小报,慰问、调查、搞卫生,学生疲于应付,成了学校德育的道具。三是考评方式缺乏。教学质量可以凭借学生学科考试数据来检验,而德育工作既称不得,又量不来,难以直观评估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的成效。不妨将德育工作与教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进行捆绑考核,通过德育知识考查、学生品行养成考察、家长问卷反馈等途径,考量教师德育职责的肩负情况。

三、要努力抓实教师发展,不要避重就轻引错方向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人,只有教师的不断成长,才有学生的不断进步。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行为科学与否至关重要。譬如教师备课,有的学校一味强调教师“认真”备课,这种“认真”的要求体现在字迹工整、教案详细,被误导成字迹与篇幅的攀比。再如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固然不错,但机械地要求写多少篇、多少字读书笔记并非可取之道。

教师备课不一定要强调大一统,应当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准来确定。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备课可以采用批注式,把教学预案中自己认为需要记下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备注下来,具体细节“胸有成竹”就行。而对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可以要求准备详细的教案,把教学环节写详细,甚至自己的课堂语言也要预设下来,便于有效地驾驭和调控课堂。有的管理者出于防止教师“偷懒”考虑,统一要求教师纸质备课、详细备课,这其实是一种管理“偷懒”。无论是纸质备课,还是电子备课,哪一种更科学、更快捷、更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与认同,就应当使用哪一种。至于教师读书成长,也不宜演变成教师“抄”笔记应付检查的现象。关键在于管理者引领读书时尚,提供有用的书目,组织读书活动。阅读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刚性要求多了,势必导致“假”读书。

四、要强化同伴互助,不要“扬州的锣鼓各打各”

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管理者重视。那就是实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之后,不少学校都加大了教学实绩考核的权重,各项评选表彰看重的也是教学实绩。教师之间教學经验与教训的分享互助上渐渐形成了一道屏障,备课、出卷、补课成了“独立行动”,甚至发给学生的巩固习题,做完讲完后就一份不落地收上来,以防外传。同伴之间问这问那,得到的回答多半是“不知道”。

学科教研组应当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共同的目标是更好更快地发展学生。管理者除在舆论上引导之外,在绩效考核和评优表彰上应当有所体现。如施行综合考核评价,倡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反对个人逞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当然,这方面的引导要讲究艺术,要以尊重教师劳动和保护工作积极性为前提。如根据互助需要,由学校出面,确定互助对子,明确互助目标、要求、形式及措施,同时给“师傅”教师相应的精神嘉奖和同等条件下入党提拔、专业技术职务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五、要科学考评教师业绩,不要机械分三六九等

评价教师业绩应当体现客观、激励、发展的原则。综观一些中小学校,将原本应用于企业绩效管理的量化考核,照搬为实现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并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将教师机械划分为三六九等以起到“震撼”作用。

管理不等于评比,评比也不是管理的全部。管理者不能泛滥评比,尤其不能以机械量化为“狼牙棒”,否则失去的是人心,包括个性、激情、动力、创造性和幸福指数。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没有对教师的尊敬和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

事实上,有些东西单从教师那里是学不来的,那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一位语文教师道出这样的苦衷:他参加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培训,并按其基本理念改革了课堂教学,花费在备课、写课题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他人,到头来考试优秀率、合格率以及平均分都处于中等。那些教学质量超过他的教师似乎也没有学习什么理念,也谈不出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过关上,督促学生把该默写的、该背的、该读的、该做的都一一过关,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实在有用。确实如此,尽管《课程标准》上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但实际操作上却变得如此片面、简单甚至粗暴。

其实,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能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教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不是分数能代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问题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切中要害,令人深思。

六、要确立“教师第一”的思想,不要忽视情感体验

教师应当有“我是第一”的感觉。学校应体现出“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每个教师都是可以成功的”办学理念。因而,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当关注 “人”。

“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要把每一位教師都看作好教师,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出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并千方百计帮助每一位教师得到成功。把教师看作第一,教师才会去争第一。

实际管理中,多半是把教师按预设内涵,如教学成绩、师德测评、论文发表等等排列出三六九等中的第一。第一只是唯一,发展唯一不是学校发展教师的终极目的。因为学校的发展依赖的是教师群体,不是教师个体,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学校为第一创造成功的机会,多半是锦上添花,关注的是那些很快就会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抑或为学校装点门面的骨干教师,让他们听课、学习、培训,给他们评先、晋级、奖励。而更多需要雪中送炭,也有可能成为第一的教师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校甚至把教师第一,等同于教师节大会上激情洋溢的讲话,逢年过节时的津贴物资…… 殊不知,教师需要的“第一”首先是精神上的,在尊重、激励、发展的精神状态下,才能极大地燃烧起对学校的热情,澎湃起对工作的激情,激荡起对学生的真情,将智慧和力量演绎得淋漓尽致,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224221)

猜你喜欢

课程计划管理者德育
窗口和镜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探讨
无缝隙 无漏洞 无死角
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