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玉器勾云纹特点初探

2018-12-19米海若

收藏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阴刻半透明玉料

□ 米海若

自进入春秋时期后,中国历史开始了诸侯割据的时代。虽然此时列国纷争、竞相争霸,但各诸侯国的经济交流却空前活跃,商业繁荣,为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受此影响,玉器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间的玉器是我国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瑰宝。下面我们对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做一简要介绍,并就其纹饰特征做初步探讨。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的玉虬龙形饰(图1),高7.6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料呈浅绿色,半透明,有光泽,整体扁平呈C形,龙首宽大,独角,龙顶起脊,圆角方眼。口张开,上唇上卷,下唇呈顺时针方向下旋,龙躯体呈钩状,尾端平齐,虬龙的外轮廓雕琢单阴线纹,龙身中部雕琢勾云纹,眼为双阴线纹。从图中可以看出,勾云纹为龙身主体纹饰,且纹饰为阴刻线平雕纹饰,整体为一平面。此器为春秋早期玉器。

从该玉器标本可以看出,春秋早期勾云纹有以下特点:一是勾云纹多为双钩阴刻线形象,即以阴刻线勾画而成;二是卷云纹形象纤瘦细长,细长的云身部分远比纹饰末端的云头纤细,而且勾云纹大多相互勾连为一个整体,排布疏朗,并不紧密,有西周时的遗风;三是勾云纹全是以阴刻线在平坦的玉材表面勾画而成的平面纹饰,还没有形成后来减地琢成的饱满的立体凸雕。

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的玉兽面(图2),长6、宽5.5、厚0.2厘米,现藏于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玉料呈青灰色,半透明,整体扁平,上宽下窄,呈倒梯形,一角残缺。下部雕琢阴刻线纹的眉、目、口、鼻、须和向左右伸出的角,兽面上端为双阴刻线形成的勾云纹和圆圈纹,两侧近边中间偏上处各钻一孔。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顶部的勾云纹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纹饰。且形象纤瘦细长,云身部分远细于末端的云头,整体类似于弯折的豆芽菜。

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的玉璧(图3),外径11.6、内径6、厚0.2厘米,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玉料呈黑黄色,有黑色沁斑,整体扁平,表面饰细密阴线云纹,另一面光素无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玉璧上勾云纹形象纤瘦细长、分布细密且相互勾联,远比春秋早期繁复细密。

上述两件玉器年代均为春秋中期早段。从这两件出土玉器标本可以归纳出,春秋中期勾云纹有以下特点:勾云纹形象承袭春秋早期的风格,依然为双钩阴刻线形象,云纹形态也保留着纤瘦细长的风格;卷云纹整体排布开始繁复紧密,不复春秋早期的疏朗;纹饰还是以阴刻线在平坦的玉材表面勾画而成的平面纹饰。

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的玉环(图4),外径2.9、内径1.9厘米,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料呈乳白色,玉质温润,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半透明器表,光洁,整体扁平,圆环形内外轮廓皆有凸起的弦纹,宽边通体雕琢较大的勾云纹,此器年代为春秋晚期。

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的玉龙形佩(图5),长2.7、厚0.3厘米,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料呈青色,半透明,整体扁平,龙首向上弯曲,上吻向上卷曲,下吻与龙的躯体相连,身体作卷曲状,尾端右旋,足呈伏卧状,器表满饰勾云纹阴线,龙足雕有多条并列的阴线纹。与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阴刻线平雕勾云纹相比,此器的阴刻线已经变得极为纤细。此器亦为春秋晚期玉器。

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3号墓的玉饰(图6),长6、宽1.5、厚1.5厘米,现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玉料呈乳白色,质地细润,半透明,有光泽,整体呈长方体,然一端较细一端较粗大,当中钻有方形卯眼,卯眼的两壁也钻有相对应的小孔。细的一端錾有凹槽,通体雕琢隐起的勾云纹,此器应为某种玉器的部件,卯眼可插入柄形器,两边小圆孔可横贯钉销,予以固定。此器年代为春秋晚期。

出土于江苏省吴县严山的玉璜(图7),长8.75、宽2.4、厚0.2厘米,现藏于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玉色微绿,半透明,整体扁平,形状为扇面形。弧度近乎120度,两端平齐,有与小缺口相邻的孔,璜的上下边缘处有对称的齿脊,顶端钻一孔,已残破。两面纹饰相同,外侧是细密阴线纹,内区是双阴线勾云纹,勾云纹向器表平面内略微下凹,还有圆圈纹。此器年代为春秋晚期。

从上文列举的出土玉器标本可以归纳出,在春秋晚期,云纹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采取立体凸雕的形式,与之前的勾云纹相比,云纹浮雕的高度大大高出地子平面、突出弧度较大,云体比较饱满,云身不再纤瘦细长,而是变得相对粗壮,云头直径与云身宽度相近,有的云纹单元之间有空隙,可见空白的地子;第二种勾云纹采取隐起的形式,浮雕高度不高,突出弧度也较平缓,然而相互之间排列紧凑,云纹各单元间紧紧相邻,没有空余的地子,挤在一起给人一种很强的力量感和充实感;还有一种是以极细的阴刻线勾画而成的平雕勾云纹。

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龙形玉珮(图8),左边玉珮长11.5、宽8、厚0.6、右边玉珮长11.6、宽7.7、厚0.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料呈青黄色,共有两件,器型大同小异,龙作俯首张口状,独角,躯体作S状回旋,龙身伸出四足,玉珮周边雕弦纹斜线轮廓线,两面琢平凸勾云纹,龙腹中钻一孔,可供佩系。此器年代为战国早期。

同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璧(图9),外径8、内径3.4、边厚0.6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料呈青白色,有棕色沁斑,半透明,有光泽,质地细润,整体扁平。此璧的纹饰特点为勾云纹均作双头式,两头大中间小。勾云纹共有三周,中间的一周夹以谷纹作为补白。此器亦为战国早期玉器。

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一号墓的玉璧(图10),外径10.6、内径3.9、边厚0.45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料呈青色,略发灰,不透明。出土于内棺中墓主人头部,此器两面皆雕刻阴刻线勾云纹。此器年代为战国早期。

出土于浙江省绍兴市坡塘306号墓的玉璜(图11)。长9、宽2.6厘米,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料呈白色,呈扇面形。上下边缘有齿脊,表面雕琢隐起的勾云纹,中脊和两端中部各钻一孔,应为玉组佩佩件。此器年代为战国早期。

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一号墓的玉璜(图12),高1.6、长5.4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料呈白色,一端有小片茶褐色沁斑,质地温润半透明,上下边缘多齿脊,两端各有齿脊二,器表雕琢隐起的勾云纹,两端各钻一孔以供穿系。从其两端的穿系孔来看,此器当为玉组佩的一个配件。此器年代为战国早期。

同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一号墓的玉璧(图13),直径14.6厘米,玉料呈黄褐色,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有小面积的灰色沁斑,半透明,器表光洁。内外缘周边都琢有一周阴刻线,璧身雕琢五周勾连云纹,然而勾连云纹分布不完整,显示出一条没有纹饰的光面,在这条光素无纹的璧身两侧可见用半个谷纹补齐纹饰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尽力将空缺纹饰部分补齐,以突出未雕琢纹饰的部位。此器亦为战国早期玉器。

通过观察类比,可以发现在战国早期勾云纹有以下特点:云纹形象更加饱满有力,云头直径等于云身;云纹单元开始偏小型化,独立化,云纹之间相互勾连的现象开始减少,大量出现像如意形和心形的小形云纹单元;卷云纹形象更加丰富,出现了被磨平一定深度的平凸形勾云纹和较粗阴刻线描绘的类似于涡纹的小单元勾云纹。

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王墓的玉璜(图14),长4.9、宽1.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呈黄褐色,质地温润,半透明,两端为龙首形,独角,菱形眼,闭口,中间各钻一孔,吻部和颈下雕卷云纹,身躯饰勾云纹,地子由细密网格纹填充,中间靠上之处钻一口,以供佩系。此器年代为战国中期。

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的玉双夔龙纹珮(图15),长8.6、宽4、厚0.3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料呈白色泛黄,偶有褐色斑痕,半透明,有光泽,质地温润,雕琢精美,整体扁平呈扇面形,主纹由连体的双夔龙和牛首纹构成,双夔龙相背联尾,躯体蜷曲,夔龙首分别向左右回卷,然后向上扬,并以其喙与躯体连接。夔龙冠修长,向外斜伸。夔龙爪拳曲,并与夔龙冠连接,牛首位于凤身下方,以嘴衔夔龙身,面部雕琢细密的网纹,双角自头顶分向左右,角尖向下弯曲。夔龙爪和牛首的双目皆镂空,可供穿系,以隐起的技法使玉佩表面有浅浮雕感并以阴线琢出曲线纹,勾云纹和细小的小方格纹装饰夔龙的颈侧和牛首的脸面,使此器显得分外华丽。此器年代为战国中期。

同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的玉珮(图16),长7.8、宽2.2、厚4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料呈淡绿色,偶有黄褐斑痕,质地油润,有光泽,整体扁平呈扇面形,实为镂空四凤连体璜,下弧中部有尖的拱起缺口,此器周边雕刻阴线,器表主纹饰透雕凤首纹,镂空外缘雕隐起的勾云纹,此珮上弧中央和左右两下角处钻有穿孔,可供穿系。此器亦为战国中期玉器。

从以上玉器标本可以看出,战国中期勾云纹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勾云纹明显偏大,大小已经可以影响整体外形,甚至以整体器身的外形轮廓构成勾云纹。

出土于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一号墓的镶玉鎏金铜镜架(图17),高9.2、宽3厘米,现藏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整体呈梯形,顶端做成兽首状,以两枚细小的料制绿色圆珠镶嵌于兽面上作双眼,然后用梯形白玉薄片镶嵌于青铜镜上,白玉片儿的边缘,雕阴刻线勾云纹,表面雕心形勾云纹,白玉镶嵌物外的青铜镜架两侧鎏金,构成一件造型奇特的铜镜附属物。此器年代为战国晚期。

出土于安徽省长丰县杨公2号墓的玉瓶形饰(图18),高3.2、上宽4.2、下宽1.8、厚0.5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料呈青色,半透明,有光泽,整体扁平,形如小口细颈鼓腹平底瓶。其上雕有单阴线轮廓纹,器表雕有勾云纹,由中腹两侧向左右上方伸展的草叶纹,向下雕琢旋转的勾云纹,此器由上向下竖直钻一孔,可以穿系佩戴。此器年代为战国晚期。

从列举的玉器标本可以看出,战国晚期勾云纹有以下特点:排列分布整齐准确、雕琢精细,相互定位规则,纹饰单元大小相等;纹饰硬朗尖锐、形状刻画干脆准确。

综合上文总结的春秋战国各个时期勾云纹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玉器是一直在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实际上勾云纹不仅自身在不断地演变,还与谷纹、卧蚕纹等纹饰之间存在着发展和演变的关系,要想准确掌握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还要继续做大量的类比总结工作。总而言之,春秋战国勾云纹玉器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作为文物工作者,在这上面做些工作可以从侧面强化我们对这一时期玉器风格的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阴刻半透明玉料
月球上的半透明玻璃珠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那头,此岸
浅谈玉雕中的雕与刻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湿化学法合成Ba(Mg(1-x)/3ZrxTa2(1-x)/3)O3纳米粉体及半透明陶瓷的制备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浅谈木雕阴刻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