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
2018-12-18曹璐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标志。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形式与内容单一、队伍与技术落后、交互性与吸引力缺乏等问题。本文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搭建平台,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建设队伍,把握网络思政主动权;优化内容,提升网络思政思想性;创新途径,增强网络思政吸引力等四条建议。
关键词:网络思政、思政教育、新媒体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是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加大了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形式与内容单一
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4G移动互联网的推广以及WiFi信号全覆盖等新技术的运用,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娱乐的方式逐渐丰富起来。从最初简单浏览网页到现在语音、视频、微电影等,网络已经深深扎根进学生的生活并且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与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形式相比之下,高校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就显得愈发的相对单一和片面。在形式上,许多高校仍多通过主题网站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简单呈现,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学生,也难以将网络思政教育的内涵充分地展示。在内容上,一些高校只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传到网上,未能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内容缺乏深度。
1.2 队伍与技术落后
目前高校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系统培训学习较少,导致学工队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进展、网络规律学习不够、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还存在着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的束缚,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懂网络、不愿意学习网络、不能掌握网络的情况,主动作为少、被动应付多,工作不能走在前列、探索经验。另一方面,各高校在网络思政的软硬件投入上也较为缺乏。部分高校网络硬件设备常年不更新,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需求,同时也缺少专门的技术开发和维护人员,网络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1.3 交互性与吸引力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内容偏重于新闻、通知,其他文章以转载为主,原创内容较少;网络推文阅读量、点赞数较低,符合学生口味、贴合学生需求、引起学生共鸣的网络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网络优质文化供给不足,言偏向说教,缺乏交流互动功能,忽略了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最终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分析
2.1 搭建平台,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信息化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也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建设。信息化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能够为高校客观分析学生、深入读懂学生、精准引导学生提供实证数据和科学决策支持。高校应当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学生工作信息“大动脉”,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数据服务和分析研究水平,解决与学生数据相关的多头征集、重复填报、部门区隔的问题,为师生工作学习和校园生活提供一体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和服务面。
2.2 建设队伍,把握网络思政主动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能够与大学生的思想接轨,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工队伍网络思政专题培训、专门训练,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学工队伍的网络思维、技术储备和人文素养,培养一批“能说”“会说”“敢说”、讲政治懂技术有能力的复合型网络“红军”网络“铁军”。另一方面,要构筑网络思政工作合力。坚持“教育对象在哪里、工作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参与网络思政工作,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还要培养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依托特定专业培养选拔有技术特长、网络创意、热爱互联网教育的学生骨干队伍。
2.3 优化内容,提升网络思政思想性
内容建设是网络思政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当着力打造吸引力强、“黏着度”高、内容优质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大力推进辅导员博客、微博、微信、易班互动社区的建设。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好“软话题、硬话题”的设计,“硬话题”是指不同时间段所必须开展的固定话题,如“五四主题团日、新学期规划”等。“软话题”是指迎合社会热点事件开展的话题,如“占中事件之我见”、“预防失联”等,构建系统的话题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将虚拟环境做实”、“将传统工作入网”、“将线下线上打通”的思路,积极推进主题教育、道德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推进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网络媒体,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思想性。
2.4 创新途径,增强网络思政吸引力
在网络思政工作中,文字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形式要力求多样多变,要积极采用可视化、图解、动漫、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引导创作微电影、微课堂、微动漫、微公益广告等网络文化产品,不断增强标题的凝练性、内容的故事性、蕴含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便捷性,让学生愿意看、看了信、信了服、服了跟进前行。同时需要注重新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做好线上宣传投票的同时,在学校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实地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互动,达到号召学校青年学生学习典型、争做典型,向身边的典型看齐的目的,同时也调动广大青年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增强了网络思政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华栋.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征与建设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2]李开东.基于文化自觉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3]冯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4]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5]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1-27.
作者简介
曹璐(1990-),女,汉族,广东韶关,硕士,湖南大学学生工作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