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18-12-18王灏,侯军
王 灏, 侯 军
(陕西省西安大兴医院 骨科, 陕西 西安, 710016)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骨科常见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现象[1]。内固定技术是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式,可在稳定复位、促使患者活动能力恢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本研究以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并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62~84岁,平均(67.9±4.0)岁,骨折原因为摔伤37例、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8例; 观察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6.8±4.3)岁,骨折原因为摔伤34例、交通事故12例、高处坠落9例。经统计学分析, 2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采用DHS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将患者处于平卧位并置于牵引床上,于C臂机下复位; 复位良好后,进行切开DHS内固定治疗; 若复位效果不理想,则需在切开后直接于直视下复位。于患者患侧髋部外侧纵行切开适当大小的切口,使股骨大粗隆与股骨干上段外侧得到充分暴露,并在大转子下2~3 cm处钻股开口,将导针角度定位器放置于软骨下1 cm处,于C臂机下对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将导针置于股骨中央,测量导针长度,并于导针上方平行置入防旋转导针,拧入动力髋螺钉及皮质骨螺钉,对钢板进行固定。固定良好后对手术术野进行冲洗,留置负压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观察组: 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后,将患者处于平卧位并置于牵引床上,于C臂机下复位,并在大粗隆顶端5~10 cm处切开约5 cm的纵行切口,将导针自大粗隆顶端置入至股骨髓腔,同时利用合适的空心钻头扩展近端髓腔,沿导针置入PFNA主钉,然后将导针拔出; 在瞄准臂引导下于股骨头颈内置入导针,于正位透视下确保导针位于股骨头中线偏下部位; 侧位透视下,则需确保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部位; 然后沿导针向股骨头内锤击置入螺旋刀片,然后锁定刀片,拧入远端交锁螺钉,拧入尾帽。上述操作完成后,对术野进行清洗,并留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指标: ① 临床疗效; ② 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 ③ 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 ④ 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量表共包含步态、疼痛、行走距离、日常活动、畸形、行走辅助等几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以评分<70分为差, 70~<80分为可, 80~<90分为良好, 90~100分为优秀,治疗总有效率为优秀率与良好率之和[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 其中优秀37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3.6%, 其中优秀21例、良25例、可8例、差1例。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
治疗前, 2组间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手术指征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指征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 其中内固定断裂1例、髋关节内翻2例;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 其中内固定断裂3例、髋关节内翻4例、股骨头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主要因中老年人多伴有骨折疏松症状,在受到外力作用或突然摔倒等因素的影响时,更易发生粗隆间骨折[4]。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式,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内固定术被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5]。PFNA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为临床较为常用的两种内固定术,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均可发挥一定作用。
DHS内固定术是指利用滑动拉力螺钉与侧方套管钢板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对股骨头胫段与股骨干予以有效固定,进而达到滑动与加压双重功效的一种治疗方式,将其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固定效果,并可满足髋关节生物力学要求,对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作用[6]。但该手术方式也具有不足之处,其创伤性较大,极易损伤附近软组织,并会对血供情况造成破坏,从而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并可引发较多并发症[7]。PFNA内固定主要是以复位固定为目的的髓内固定体系,术中主要通过在髓腔内置入主钉的方式促使股骨内外侧应力增大,从而可收到提高内固定整体稳定性、降低股骨距承受负荷的效果。相对于DHS内固定术而言,PFNA内固定术的安全性更高、创伤性更小,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对周围组织及血供的影响与损伤,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故更易被患者接受[8]。但需注意的是,该手术中主钉中心轴与股骨负重轴的距离较短,负重力臂较短,极易造成承受力轴内移[9], 因此术中必须合理选择主钉位置,以避免不良现象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采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可显著改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尽早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