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的建设研究
2018-12-14高希宁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学历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应用型学科在互联网条件下的课程建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路径,供教学实践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应用课程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25-01
1.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的概念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正在被先进的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所代替,以教育融合互联网而诞生的网络课程共享平台脱颖而出。它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成熟的功能模块及模块布局为代表,具有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全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超强能量,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应用课程建设。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所有教育资源可以共享,成为现实中教师展示自己教学风采,学生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应用课程需要大量的应用实践活动,而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纸上谈兵,与真实的社会活动和职业要求有着很大的距离。互联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虚拟变成了现实,教师能够直观地讲授课业上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专业理论的应用过程。可以采取自主性、合作式、探究性等学习方法,师生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破解应用型学科课程工程实用性强、内容复杂、不好理解的难题,是应用课程建设的必有之路。
2.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建设现状
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建设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1990年提出的,2001年以“知识分享”计划开始实施为标志,共享性质的网络课程建设正式启动,他们的共享理念、运作模式受到各国高校的欢迎和效仿。
我国于2003年将这一模式引入,部分高校在应用型学科上尝试着开展了课程建设。2011年6月浙江大学推出自己的课程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平台,随后在全国遍地开花,尤其是校园网应用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格外抢眼。虽然应用课程建设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精品课程、资源库、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但是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着应用课程建设的质量。
2.1资源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在应用课程的设计中,几乎涵盖了各学科所有的内容,界面清新悦目,图文并茂、视频生动。但是华丽的外表下缺乏灵动,有的只是课堂教学的翻版,特色并不鲜明。科技的进步几乎以年为周期,而我们很少完善和补充,优秀的资源不能有效运用。
2.2 线上线下不能产生互动
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自成内容体系,过多地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尽管和生产实践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是没有注意到教学大纲严谨性以及每个阶段的考试需要。线上不能配合线下的教学需要,线下在线上找不到书本理论的节点,背离了以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初衷。
2.3 课程形式缺乏多样化
应用课程建设需要优质资源的积累,有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重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从我们的课程设计上,无论哪个专业几乎都是类似的表现形式,工程、财务、旅游、自动化只是内容不同,形式大同小异,没有与本专业的特质结合起来。
3.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建设的路径
3.1构建多种网络学习模式
网络课程要打通线上线下的隔阂,要把课堂上的问题拿到网络上来,利用网络的空间的快捷性和广泛性让教学的主体学生自行解决。可以采取主题学习模式,构建多个主题群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学习中的难题进行选择;可以采取组织学习的模式,集體讨论辩论,发挥特长、取长补短;还可以是教师主导模式,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引导下,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师生的能量通过互联网的融合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体现“双主体”的作用。
3.2网络课程与教学的科学融合
在传统教室中以教师主体,可以照本宣科地讲解课程的全部内容,布置学生做复习、写作业,安静地读书;当教室转移到互联网时,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了指导员、教练员和辅导员。学生是主体,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形式自由变化,疑难问题可以讨论。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精华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上传,分享学习资源,与学习进程同步;学生可以不限时间、地点登录网络,观看自己喜欢的教师课程,与同课程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分享课程笔记,共同对疑难问题攻关。
高等院校借助互联网构建应用课程平台,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来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集中优质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线上线下融合、边实践边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把互联网+教育应用课程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林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创新探索——以英语教育教学法课程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柏晶,谢幼如.“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3]石丽娜,韦薇.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63-264.
[4]刁绫,陈磊.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全逆向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231-232.
作者简介:
高希宁(1984.2-),男,汉族,山西应县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编辑,研究方向:在线教育,高校应用型课程资源建设、编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