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出路

2018-12-14刘丽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教育改革

【摘要】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曲折性和复杂性实属罕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教育改革现状,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然后从关系网络、考试竞争和区域差异等方面剖析了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路径,指出教育改革要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合理的利益回报为保证,以民主推进的方式为实施过程。

【关键词】教育改革 改革现状 制约改革的因素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04-02

经过30几年的改革,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在全国铺开,高中教育在逐步的普及,职业教育以及学前教育也发展的非常迅速,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在2016年我国高考录取率在75%左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2.7%。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远未成功。教育改革目前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得教育发展举步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因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径。

1.我國教育改革现状

1.1教育的主要矛盾向质量和公平问题上转化

在中国,入学机会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上学难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需求,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我国却较为短缺。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对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矛盾,并由此引发了教育公平、培养质量等教育领域中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这便迫切需求转变我国的教育发展模式,从以往的以规模扩张为典型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1.2 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会触碰到原有权利行使的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组使得教育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多,不同利益者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甚至是相悖的。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过程,往往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是利益的权衡。若利益相关者在经过权衡之后,认为改革的结果会损失自身的利益,那么他们便会不参与改革,对改革不满,甚至竭力抵制改革。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抨击、建议之多、冲突之激烈,在其它领域实属罕见。

1.3 教育体系内部改革之间的关联度在不断的增加

教育改革的深化及改革张力的加强使得教育内部的关联性不断加强。一方面,对于某一类型或某一层次的教育改革而言,不是简单的进行单项改革就可以了,不进行顶层设计或者系统性改革,单项改革往往很难推进。比如,要改革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还需要从更高层面的学校发展定位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着手,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制度建设、培养方案等方面层层着手,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教改政策的出台,通常涉及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因此需要各层次的教育之间能够协调发展,使得教育改革能够系统推进。

1.4 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更加的紧密。比如,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需要学校不断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外,还需要企业能够承担起责任,为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再如,当前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形式十分严峻,这便要求学校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适应性外,同样需要企业和政府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际上,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以及具体的实施不仅涉及到教育的范畴,还受到教育外部的制度和政策的影响,迫切需要教育外部的支持。

2.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因素

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激烈的考试竞争的制约

考试竞争是中国教育中全民关注的问题。它已经深刻的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并且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之所以难以治愈,是因为在中国至少有两个十分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催生和支撑着考试竞争。首先是过度的文凭竞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个人对于提高自己学历的需求愈演愈烈,形成了不断追求学历、竞争文凭的浪潮。虽然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文凭,那就更加的难以就业。“文凭至上”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为了能够公平的选拔如此众多的文凭竞争者,教育组织者们采用的方式只有一个便是“考试”。其次,扭曲的利益竞争进一步强化了考试竞争。也许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校长、或者说是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甚或是家长说:不情愿进行“应试教育”,但出于无奈而为之。为什么无奈呢,是因为不为之他们的利益则会受损,现实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直接和教师的奖金、职称等,同校长的名誉、职位升迁等联系在一起,同分管教育的政府领导的政绩联系在一起,同家长的面子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些“教育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无奈而又奋力的推进“应试教育”,而顾不上学生的健康发展。激烈的考试竞争强有力的制约着教育改革,使得那些见效慢但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改革政策,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

2.2区域差异的影响

在当下的中国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一个教育改革方案能够适用于全国所有区域,一个方案可能适用于上海、北京、广东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但却很难适用于贵州、广西、西藏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有人曾经提出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这实际上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原因有二:首先,即使是在一个省内,区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山东的鲁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其次,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很难针对每种区域差异制定出种类繁多的教改方案,因为这样即会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造成很大的不便,又会极大的增加教育改革的成本。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减小成本,唯有尽可能的统一教育改革方案。这便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改革方案可能只能满足一部分区域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区域的需求则被忽略掉,这些被忽略的地区可能要为教育改革的推进付出极大的代价。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教育改革难度,成为制约教育改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3复杂的关系网络的制约

在中国,关系网络是制约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关系网络可以使得某单位更易获得教育改革项目,得到更多的资源;通过关系网络还可以使得某单位的教育改革能够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关系网络使得一些优秀的、本该获批的教改项目被淘汰,一些条件较差的教改项目反而获得全票通过;使得一些需要大量经费的项目仅能获得少许经费,而一些本不需要多少经费的项目获得大量经费;使得一些获得较好成效的教育改革只能得到一般性的评价,而一些成效较小、靠包装的教育改革反而获得了高度的评价。所以,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被无处不在的关系网络消解了,一些学校关注的不再是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是能否以教育改革的名义获得相应的资源,这种情况下改革的效果可想而知。

2.4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不够坚实

社会基础是教育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改革能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越是坚实,教育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教育改革的支持力量作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却并不坚实,当有些组织意识到教育改革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时,这些组织便向教育改革的阵营投奔而来,以从中牟利,当他们的利益受损时,他们也会义不反顾的反对和破坏教育改革。

3.深化教育改革的路径

3.1 将所有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改革道德的正当性来源

教育改革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包括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各式各样的改革。但是不论各项教育改革方案的直接目标是什么,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只有学生的发展才是他们未来生活幸福的保证,才是社会发展的保证。若不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则该项教育改革则不能称之为“好”,在道德上便不具有正当性。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任何只重视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略或者牺牲掉其他学生发展的改革都是畸形的。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道德准绳,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应该出现在教育改革中,任何少数能力较差或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都不应成为教育改革的牺牲品。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而言,是一项难度较大,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3.2 给予合理的利益回报以保证教育改革得到广泛支持

尽管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并不意味着教育改革只要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活波、自由的发展,改革便是成功的。因为教育改革不仅涉及到学生群体,还涉及到教师、家长等其他群体。一项改革方案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应该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否则教育改革便难以启动。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即便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也不会无条件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因为他们关心的不仅是孩子能否得到发展,还关心孩子能否顺利通过升学考试,以后能否找到体面的工作,他们对于孩子的升学考试及今后工作的牵挂重于孩子眼前的发展。有效的教育改革应该在重视孩子发展的同时,也不影响孩子的升学和以后的就业,才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也未必会毫无保留的支持教育改革,因为他们也是人,也会努力追寻自己的利益,当教育改革损坏到他们的职称、奖金、薪酬等切身利益时,很多老师便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所以,在要求老师更多的关爱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教师的利益需求,对于积极支持教育改革的老师应给予合理的利益回报,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来提高这些教师的薪酬、奖金等。当然,除了教师和家长,还有很多其他的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他们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支持教育改革,也需要合理的利益回报。

3.3 采取民主推进的方式以保证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

教育改革能否有效进行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来推进它,教育改革的推进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方式,即上級政府认为教育存在问题,所以制定一些改革方案,下达文件让下属机构执行,这种教改方式不一定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即便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与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改革愿望相符。但是,一旦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便会扰乱教育工作者的心态,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方式,是由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自发独立进行的,它是由改革者的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在愿望激发出来的实际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公平的、透明的,没有强行的行政命令的干涉,其过程更加的有效。因此,为确保教育改革的进程更加的有效,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教育改革,主要包括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优化决策过程,和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提高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康宁.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J].教育研究,2008,(12).

[2]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

[3]王建华.重启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5).

[4]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 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教育研究,2013,(7).

[5]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简介:

刘丽萍(1984—),女,汉族,山东人,统计学博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教育改革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重庆物流的发展背景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