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8-12-13陈影
陈影
摘 要: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作用,在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做好范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 提高 朗读能力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朗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理解文本、抒发情感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做好范读
教师的范读,能激起学生的欲望。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我在教学中,对于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有感染力的文章一般都要进行范讀,并要求学生反复模仿诵读。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中华少年》,这是一首赞美和歌颂祖国的诗,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学习这首诗,重在朗读。教师如果有朗读方面的特长,就应该用铿锵、悠远、充满激情的语调范读,如结尾一小节是全诗的总结,一定要读出气势,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
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学生如果缺少应有的读书态度,就不能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读正确的习惯
在一年级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不可丢字添字,不能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读;要把每个字都看清楚、读清楚,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
(二)培养学生读好标点的习惯
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看好每一个标点,读出停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否则学生一口气读到底,往往不容易搞清楚课文的来龙去脉,把握不准文章的层次,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会导致在今后的作文中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三)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安排学生自学课文。在自学课文时思考一至两个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有了这种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形式多样,培养兴趣
学生只有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地去学习,这样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最有效。因此,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人数多,气势大,极易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振奋精神,烘托课堂气氛。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以分段接读,也可以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分角色朗读。在小学生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打好基础,培养兴趣,不断探索小学生朗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