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视域下高职学生可雇佣性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

2018-12-13何雪莲祝怀新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高职学生共同体

何雪莲?祝怀新

摘 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深,高职院校学生因可雇佣性不足导致的就业竞争力不强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情况调查,明晰其可雇佣性结构现状,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从学校、企业、政府、教师、学生等教育各要素出发,建构学生可雇佣性培养共同体,整体优化可雇佣性的课程生态和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增强专业自信和职业自我效能,切实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

关键词 高职学生;可雇佣性;教育生态;优化策略;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0-0066-06

学生可雇佣性的高低与高职毕业生的自身发展、用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声誉及发展等密切相关,会对这些利益相关各方产生很大影响。麦可思2017年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2015届、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91.6%、91.9%,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1%、63%,职业期待吻合度仅为44%、45%;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为“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职业不符合期待的主要原因为“不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和“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1]。可雇佣性能力不强、缺乏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高职毕业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空间狭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如何有效加强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高职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为例,从可雇佣性内涵结构要素出发对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岗位核心能力与素养为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用教育生态的思维和方法构建与推进高职学生可雇佣性培养共同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基于可雇佣性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经验。

一、高职学生可雇佣性的生态化结构内涵要素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概念在20世纪初源于英国,90年代开始被广泛使用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研究,是指被雇佣者所具有的、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展示的且是雇主所需的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它不仅是指获得最初就业的能力,亦是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能力。

罗伦·达西·波尔(Lorraine Dacre Pool)和彼得·斯维尔(Peter Sewell)提出的CareerEDGE模型理论是目前英国有关可雇佣性研究的最新成果。CareerEDGE是Career Development Learning(職业发展学习)、Work & Life Experience(工作与生活经验)、Degree Subject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 Skills(专业知识、理解与技能)、Generic Skills(通用技能)和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的缩写[2]。该模型的有效性已在多个国家多所大学的实践应用中进行过检测验证,结果表明,对模型中的五大基本要素项进行干预可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可雇佣性的自我感知,有效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可以被运用于任何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可雇佣性培养与发展工作[3]。

依据CareerEDGE模型,从生态化结构角度,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可雇佣性内涵结构要素包括外化要素与内化要素两大方面。外化要素是高职应用英语学生的可雇佣性基本技能,位于整个模型的底层,包括“国际商务领域的职业发展学习”“工作与生活经验”“英语及商务领域专业知识、理解和技能”“通用技能”和“情商”等五大方面。内化要素为学生可雇佣性养成中的抽象表现,包括中层的“反思与评价(Reflection & Evaluation)”,以及顶层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信(Self-confidence)与自尊(Self-esteem)”,见图1。外化和内化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可雇佣性形成的生态结构要素,从底层的具象能力到顶层的抽象素质,逐步上升整合形成可表现于就业市场的可雇佣性。也就是说,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可雇佣性培养时,要从整体出发,关注各种具象的基本技能之间以及这些基本技能与抽象的职业素养、个人素质之间的平衡与联动。

二、高职学生可雇佣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高职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可雇佣性现状,课题组采用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测量工具对浙江某高职院校2014级、2015级、2016级应用英语专业的在校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该测量工具采用自陈式问卷的形式,通过问卷星发放到班级微信群或QQ群,学生通过网络自愿单独完成问卷填写,填写过程不受教师的干预,较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该专业共有在校生230人,参与本次调查的有169人,占总人数的73.5%。在样本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占33.14%,大二学生占36.09%,大三学生占30.77%,基本呈均衡分布状态。按照CareerEDGE模型的主要变量因素,问卷内容涉及情商和自我管理、学业表现和学习技巧、职业发展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工作与生活经历等5个维度的26个问题。自陈式问卷采用矩阵量表方式,1~5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完全同意”。

(一)可雇佣性整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职学生在可雇佣性五大基本因素上,表现相对较好的是情商和自我管理,其次是职业发展学习,这两项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较弱的是问题解决能力、学业表现与学习技巧、工作与生活经验这三大维度,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是工作与生活经验,均值仅为2.96,见表1。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现状表现整体不理想,需要提升的空间较大,特别是在工作与生活经验、学业表现与学习技巧这两大方面。学业表现与学习技巧反映的是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与技能方面的学习成果,代表的是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工作与生活经验则反映出高职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工作经历及相关社会能力水平。这两项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并投射到高职学生可雇佣性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水平上,需要引起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二)可雇佣性分项情况

1. 学业表现与学习技巧

专业知识、理解和技能是可雇佣性CareerEDGE模型的核心概念。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主要动机就是能够较为深入地学习某个特定学科或专业,获取毕业证或学位,提升自身获取一个更好工作的资格条件。英国毕业生展望(Graduate Prospects)报告表明,雇主会以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可以出色完成专业课程作为判断毕业生可雇佣性高低的标准,不管专业吻合度是否一致,学业水平的出色度是用人单位选人用才的主要判断标准[5]。

从表2来看,在CareerEDGE模型的五大基本因素中,学业表现与学习技巧是高职学生的最弱项。70.4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对自身的学业表现不满意,76.33%的人表示自己的学业表现与职业期待不一致,这两项均值分别为2.83和2.82。此外,高职学生在时间管理、计划与组织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估均值也不高,分别为3.19和3.17,说明高职学生在计划、组织与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情商和自我管理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情商是指人们对自我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管理自我情绪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他强烈建议情商应该被纳入任何一种可雇佣性模型之中[6]。在高职毕业生可雇佣性CareerEDGE模型的所有要素中,为了实现可雇佣性的真正潜力,毕业生需要很好地发展他们的情绪智力,即情商。

表3显示,高职学生的情商和自我管理子能力多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现最好的是自我责任意识,均值达到4.12,85.21%的学生表示能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其次是细节关注能力,78.11%的学生表示在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关注细节的处理。再次是情绪感知与控制能力,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生在感知他人情绪、了解和控制自我情绪方面表现较好,均值分别为3.75、3.64、3.60。最弱项是演讲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均值为2.67和3.21,说明高职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展现能力相对不足。此外,有61.54%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但只有38.46%的学生表示自己“擅长提出新想法”,在这个子项目上表示“不确定”的人数最多,达到48.52%。一方面表明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程度不足,而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可雇佣性提升、达成与展示的重要因素。

3. 职业发展学習

接受一定的职业发展学习对于促进毕业生成功寻找到满意工作是必要的。毕业生还要具备分析就业市场以找寻机会、向潜在雇主有效展示自己、对职业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等方面的能力。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学习方面的自我意识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在职业获求上,63.31%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金钱之外的其他职业追求;在职业取向上,只有42.01%的学生清楚毕业后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49.7%的人清楚哪些工作适合自己的性格;在对职业的了解程度方面,37.28%的学生清楚自己想从事工作的具体要求,31.95%的人清楚在何处可以找到所感兴趣工作的相关信息,详见表4。可见,多数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自我职业岗位定位不明晰,对职业信息获取渠道的了解和掌握也不足。

4. 问题解决能力

通用技能包括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算数能力、细节关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决策能力、计划协调组织能力、使用新兴技术能力等[7]。通用技能是那种可以使人学习任何一种学科、在一系列内容间迁移的能力。除了学科和专业有关的特定知识与技能,用人单位一般还会要求毕业生具备多领域的良好通用技能。通用技能的高低可以在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集中体现。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很普及,但在被调查对象中,真正对自己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有信心的学生只占31.96%。在算术水平上,39.05%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满意。在问题处理方面,也只有38.77%的人对自己表示认可,认为自己擅长解决问题,详见表5。

5.工作与生活经历

许多研究指出雇主很看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比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工作相关经历调查显示,只有24.85%的被调查者认同自己有很多相关工作经验,也仅有40.8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和未来雇主解释自己的经验价值所在,详见表6。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示,被调查对象在大二阶段有企业专业认知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在大三阶段有为期一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调查开展时,大三学生已经基本结束企业顶岗实习,大二和大三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67%。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缺乏工作与生活经验,说明即使对于那部分已经历了专业见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的大二和大三学生,在工作相关经验和对工作经验的价值认识方面也不令人满意。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开展职业岗位认知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学习,让各种专业实习、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共同体构建:高职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生态优化策略

可雇佣性不足将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迁移和转换能力不足。针对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CareerEDGE调查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总体不足,在可雇佣性各分项能力要素方面有待提升的空间较大。相关研究表明,加强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8]。若要全方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需要高职院校对内发挥教师与学生、部门与院系的互通作用,对外发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的互联作用,激活多方积极作用,与企业、行业合作育人,整体优化高职学生可雇佣性培养模式,以教育生态视野构建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育人共同体。

(一)构建多方共同体,整体优化可雇佣性培养的生态模式

按照CareerEDGE模型,高职学生可雇佣性的形成受到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构成的多种复杂变量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教育生态的整体思维与方法的共同体推进方式,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构建高职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教育生态系统,从整体上建构学生可雇佣性培养共同体,优化可雇佣性培养模式,见图2。

在微观层面,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景等关键要素着手,把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构建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共同体。其目标是通过各种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通用技能。

在中观层面,充分利用学校的政策制度、校园文化、学习资源平台,以学校内部院系与部门为主体,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构建校内协同的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文化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充分發挥专业基层组织的自组织功能,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和专业自觉,以发展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习意识、情商及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

在宏观层面,优化以区域、学校和产业关系调整为中心的宏观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政策,积极与企业联动,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构建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校企、校地联动的产学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为目的,让学生从实际工作中获得生活与工作经验,提升他们对自我工作经验的内在价值感知度和认可度。

(二)改善课程教学生态模式,提升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是学生可雇佣性培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时,要贯穿基于教育生态的共同体整体推进理念,形成教师、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教学过程全要素联动机制,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提升为目标,设计和优化课程与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生态,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基于可雇佣性的课程生态,构建“语言+专业+可雇佣性”三维目标体系的学生可雇佣性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原有语言水平和个体差异层次,设计课程分层教学与考核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分层递进式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框架,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切实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要加强专业基层组织在学生可雇佣性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基层组织的专业自觉,利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形成可雇佣性培养的“课、证、践、赛”等专业教育各个环节的联动效果,达成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文化自觉,构建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校内协同的“文化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的通用技能、情商和专业自信。

再次,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强化校内实践教学,通过创设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实践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加强和完善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渠道和合作方式,形成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校企合作与校地联动机制,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工作岗位任务,积累工作与生活经验。如应用英语专业可与地方旅游、外宣和外经贸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和外宣翻译、外贸企业网站和产品翻译、外事接待等提供专业服务,为学生创设外语和外贸技能的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学习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可雇佣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推进职业发展学习,增强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自我效能

“职业发展学习”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盛行于英国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20世纪90年代盛行于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涯管理”这两个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之后,伴随着基于技能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理论的出现,职业发展学习概念开始在英国高校被广泛使用。1977年,沃茨(Watts)提出职业生涯教育的DOTS模型,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在内容上包括决策技能学习(Decision learning)、机会意识(Opportunity awareness)、以寻找工作和自我展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转换学习(Transition learning)、对兴趣能力与价值等的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9]。基于此模型,他认为,职业发展学习要能促进学生提升可雇佣性自我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技能与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情境中选择、适应、调整和运用各种技能,帮助学生挖掘尽可能多的未来职业方向以及与这些职业方向相关的技能[10]。

职业发展学习可以让高校毕业生了解符合自身兴趣与特长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其特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就业信息,了解在何处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求职机会、如何有效地向未来老板推荐自己、如何成功地找到满意的职业岗位。当学生具备这些就业信息获取及自我展示能力时,他们会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自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可雇佣性自我提升的学习动机,产生自信、增强自尊和自我效能。

职业发展学习的实施主体是学校,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特长,以及各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专业面向,开展普适内容及与专业相关内容的职业发展学习。普适内容的职业发展学习可包括学生对兴趣爱好的自我了解、对所喜欢未来工作的自我判断、分析就业市场的能力、寻找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成熟的求职决策能力等;在学习策略上可以采用适合于所有专业或课程的通用方法,比如通过通识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就业指导等贯穿职业发展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可雇佣性的各项能力与素质。与专业相关内容的职业发展学习,主要以岗位工作需要的可迁移能力培养为目标,可采用更加个性化的甚至是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和浸入式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专长,把职业发展学习与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联系起来,通过一些专业实习、专业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浸入到职业发展学习之中,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职业技能状态、发展自我知识,形成对职业发展学习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自我评价和自我行动的能力,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可雇佣性的各项技能。

四、結语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体现出强实践性和强应用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时,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用教育生态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在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行业、地方等多层面建立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教学、文化、产学和发展共同体,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可雇佣性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校内协同、校外联动为传导纽带,培养高职学生可雇佣性的职业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可雇佣性现状,充分挖掘高职学生情商较好的优势,扬长补短,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学业表现与学习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与培养,融入职业发展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岗位工作与生活体验,以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觉、人格自尊和职业自信,提升可雇佣性的自我效能。

参 考 文 献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2017)[R]. 2017: 12-33.

[2][4][7]Lorraine Dacre Pool, Peter Sewell.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 Education Training, 2007(4): 277-289.

[3]Lorraine Dacre Pool, Pamela Qualter, Peter J.Sewell. Explor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areerEDGE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Profile[J]. Education Training, 2014(4): 303-313.

[5]Graduate Prospects. Prospects Directory Salary and Vacancy Survey[R]. Manchester: Graduate Market Trends, 2005(6):11-17.

[6]Goleman,D.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London: Bloomsbury, 1998:4,137.

[8]Work Experience Group. Work Related Learning Report [R]. Nottingham: DFES Publications, 2002:4.

[9]A.G. Watts. Caree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1997(2):167-184.

[10]A.G. Watts. Career Development 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 [J].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06(7):9-16.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ed structural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lack of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employ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ir employability, puts forward that a community of college, enterprises, local govern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set up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Ecology Theory and that studentsemploy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and curriculum ecology should be overall optimized,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occupational core competence, professionalism,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transferability, to enhance self-efficacy,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a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employabi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ecology; optimization strategy; community

Author He Xueli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doctoral stud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Quzhou 324000); Zhu Huaixin, professor of Zhejiang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高职学生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