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志书中共决策内容记述刍议
2018-12-13凌琳
凌 琳
(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西 柳州 545001)
笔者近三年来担任本地地方综合志书中共部类的编纂,同时参与评审多部县区级志书,评审内容也多为政治部类、中共部类。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一些在续修志书中关于中共部类决策内容的编纂观点,拟为刍议三则。
一、续修志书的中共决策内容应以专章记述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轮志书,基于1949年之后近30年中在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这一史实,中共地方组织即地方党委的决策内容鲜有以独立专章记载的。在中共部类的篇章中,除会议、机构、党员、党务外,一般设置有“重大政治、经济活动”(《柳州市志》)、“中共早期在辖区的组织和活动”(《北京西城区志》)。
续修志书的时间上限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均有,但一般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也就是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在这一历史时期,各地党委的决策机制日益完善、决策能力逐步提高、决策内容对各地发展的影响力也显著凸显。这一时代政治特点的转变在续修志书中理应得以客观地、充分地反映,但在笔者查阅的已出版续修志书中发现,能提炼出决策内容专门记述的并不多。有的志书既没有中共决策的章节设置,在其他章节也找不到相应的内容,完全忽略了中共决策在地方发展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有的志书没有专章记载,决策内容散见于其他章节,或在地方党委历次重要会议的章节中,以会议内容反映出来,或在重大活动、重要经济事件中,将决策内容在记述的开头部分简要带过。还有的志书,对决策的定位不明确,用“重大活动”“重要政治事件”来整合决策内容,或将决策内容放到其他非中共的部类记述。
表1两个目录,《芜湖市志(1986~2002)》是在已设置“重要会议”章的基础上,平行设置了“重大决策纪略”,认真翻阅两部志书中涉及中共重要会议和决策的内容,其实均有记载,但从结构上看,哪个更能勾勒出地方时代特色,哪个记述更加生动翔实、哪个查阅更为方便快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在出版的续修志书中,不乏对中共决策内容提炼归纳非常精准的范例,如《上海市闸北区志(1994~2005)》中共部类、“重大决策”章、“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节中,记述了“1995年10月,编制《上海市闸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确定区域开发定位和建设重点……1996年1月,区委召开五届八次全会,提出以‘一城、两路、三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形成具有国际大都市现代化综合城市功能的上海北部综合区主要框架。”到之后的1998年至2005年,通过若干次区委全会,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框架,做出的一系列决策内容。假设今天有读者要了解上海是如何跃升为国内一线城市之首,而翻开此书查阅时,应该能从简明扼要但分量十足的记述中,看到地方党委用10年的时间,通过系列正确决策对一地的发展与建设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笔者所查阅中共决策的内容中,窃以为有几类可以不归入决策范畴。一是实施类内容,即重要的活动、具体的工作等,如“争创双拥模范城”“举办国际奇石节”,这类不具有统领性、需要具体实施的活动或工作应该归入党委组成部门或政府的章节中记述,或以专记的形式出现。二是贯彻类,即对上级党组织直至党中央相关部署的贯彻、执行、落实等,常见的如“开展三严四自工程”“学习‘三个代表’”等,没有体现本级党委决策的内容,应从贯彻的角度在“组织工作”中记述。三是常规类,中共的领导是涵盖方方面面,每个时期都有相对固定的常规工作,如“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这类缺少开拓性的内容也不应归入决策。
二、妥善处理好中共决策内容与其他部类内容交叉问题
志书的交叉问题,即同一个史实在书中不同篇章节中分别有记述,这既是志书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编排结构无法回避的,也是社会发展至新时代,各行各业分工有序与统筹协调的客观反映。本文所叙志书中共决策内容与其他部类的交叉问题更多源于后者。
中共决策内容与政府政务以及中心工作、重要任务的交叉是志书中最常见的,因为党委决策和政府施政分别是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二者在实际工作中本来就是互为对应、彼此关联的。处理这类交叉内容时,注意记述的主体发生变化,具体的政务的落实主体不再是党委,而转变为相应职能的政府部门;同时,中共决策内容应体现宏观性、统领性,政府政务的记述则侧重执行力、落实力。某市市志中在中共决策章中有“九五追赶沿海”的记述,但是,遍览全书却没有一处提及追赶沿海的具体实施内容,是党委的决策确如空中楼阁没有落地,还是因为志书的编者不合理的编纂导致看不出来?如果是后者则志书的功能之一“资政”则无从体现。而《广西通志(1979—2005)》中,则客观地反映了这一交叉:在中共的“重要决策”章中设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节,与此对应地在政府的“施政纪略”章中设置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勤政廉政建设”节。
表2例中,同一个旧区改造的内容,就分别从面上决策层面和具体落实层面两个角度进行了记述,妥善地处理和体现了内容上的交叉。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囿于承撰者意识不足、资料缺失等原因,或会出现中共决策和政府政务的内容中完全没有交叉,这反而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笔者认为应依史实在编纂时有意识地将交叉反映出来。
表2 “旧区改造”内容在 “中共决策”和 “政府施政”中的记述对比① 摘自《上海市闸北区志(1994~2005)》。
除了横向交叉,还有一种在中共篇章框架内部的纵向交叉。笔者认为纵向交叉发生在党委和党委组成部门相应的党务之间,这类交叉可以避免,不必重叠记述。如《柳州市志(1991~2005)》(稿)中,“工业总产值超百亿”涉及全市各个行业,是当时市委做出的重大决策,应当置于“重要决策纪略”章中;“开展纪念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系列活动”虽然也是市委的一个决定,但内容多为汇演、书画展座谈等文化层面的事务,在编纂时就应置于中共党务中“宣传工作”章内,同时避免在“重要决策纪略”中重叠交叉地记述;“三讲教育”“三严四自教育”等类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面向干部的学习教育内容,则应置于中共党务的“组织工作”中,同样也要避免在决策的内容中交叉记述。
三、志书中的中共决策记述应牢牢把握志体体裁
近些年,许多县一级的地方志办公室与党史研究室合并,形成史志合一的办公机构,这于人力、物力、智力等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是有益的,但是在这些合并办公的机构,往往容易出现志书中关于中共决策的记述有明显的党史写作痕迹问题。混淆中共志与党史这个问题当然与史志合一的机构改革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作为一个问题值得担任志书中中共部类编纂的同志引起注意。
史与志是两个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各自独成一系的文体。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为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论述是史书的主体。志体,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述而不论。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然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点轴心。
在志书中共决策的内容中,撰者或编者有意无意地加入少部分含有感慨、赞美、歌颂等感情色彩评论性记述,是对志体把握不好的小瑕疵,这类小瑕疵如果评论得体、数量不多,倒也不会对志书整体质量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将全部决策甚至整个中共部类的内容都以明显的史体来记述,如每个事件除志体要求的发展变化过程外,还在前面冠以原因背景分析,后面缀以结果效应评论,或使事件呈现出演绎性很强的故事情节,就完全失却了志书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本质。笔者前段时间参评的一部县志稿,中共部类决策内容的记述就为典型反例,其内容几乎全部采用的史体,如在“群众性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头写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困惑和疑虑。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一些地方落后、丑恶现象屡有发生”,结束部分评述到“通过学习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都明确了历史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潮流中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可以看出,在记述中共决策时,如果将以评论为主的史体混淆以平叙为主的志体,不仅是编者不专业不严谨的表现,会拉低全书质量,一些以今人之历史眼光进行的主观评论还有可能给志书带来政治方面的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做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同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当前,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工作进入二轮续修收尾、三轮续修启动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收尾阶段,还是三轮启动的志书,中共决策内容都是关键的篇章、关注的部分,需要修志工作者怀敬畏之心著述、执修志之笔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