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汉族、回族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中医证型及血脂差异研究

2018-12-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1期
关键词:中风病回族证型

,,,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本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批全国死因调查显示,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致死原因。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随着中医学对中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疗效不断提高。由于绝大部分脑梗死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减少脑梗死危害的最佳方法还是预防。在脑梗死的一级预防[1]和二级预防[2]指南中均指出了调节血脂异常对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性。我院针灸科在前期临床针刺治疗观察中发现,汉族、回族人群在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治疗后疗效和预后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完全由于中风的严重程度引起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比较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血脂的差异性,进一步指导脑卒中的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中制定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④排除非血管性因;⑤脑CT/磁共振成像(MRI)排除脑出血。

1.1.2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将中风病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7个证型。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辨证标准者;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年龄30岁~85岁,男女性别不限;长期居住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汉族和回族人群。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齐全者;家族性脂蛋白异常血症和继发性血脂异常病人;复发性脑卒中;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及传染病史者。

1.3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016年在我院诊治的189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其中汉族109例,男69例,女40例,年龄42岁~85岁(65.43岁±11.21岁);回族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2岁~85岁(67.62岁±10.28岁)。汉族、回族病人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对符合要求的189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比较回族与汉族之间中医证型分布及血脂差异。

2 结 果

2.1 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汉族病人前三位证型依次为风痰瘀阻65例(59.6%),气虚血瘀22例(20.2%),痰热腑实11例(10.1%)。回族病人前三位证型依次为风痰瘀阻51例(63.8%),气虚血瘀21例(26.3%),痰热腑实5例(6.3%)。汉族、回族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46,P=0.342)。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均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风动>痰湿蒙神>风痰火亢>风火上扰。详见表1。

表1 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例(%)

2.2 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血脂比较 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脑梗死病人三酰甘油高于回族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脑梗死病人高密度脂蛋白高于汉族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血脂比较(±s) mmol/L

3 讨 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学虽无脑梗死病名的记载,但治疗本病则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认为风、火、痰、瘀、气、虚为六种常见的中风病理因素。本研究发现,新疆昌吉地区汉族、回族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地区汉族、回族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一致有关[5]。中风病在新疆昌吉地区汉族、回族中实证以“风”和“痰”为主,虚证以“气虚”和“阴虚”为主。“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多由于正气不足,外风所中;内风多由于水不涵木,肝阳暴亢进而虚风内动。“痰”的生成多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者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凝而为痰。“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由痰作祟”,安佰海等[6]认为当有“风”“痰”时,风与痰合邪为患,风痰相搏,窜扰经络而发为中风。高宇等[7]通过研究发现,风痰证在中风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见到,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基本病机。丁兆琳等[8]研究发现,健脾化痰法针刺可以有效提高风痰阻络型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代谢有关。气虚血瘀论源于《内经》气血论,清代医家王清任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报道气虚血瘀证在中风病证型中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时间推移其他证型中风病也会转变为气虚血瘀型中风,其中在发病5 d~7 d时最易演变[9]。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而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本研究中发现,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脑梗死病人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回族病人(P<0.05)。三酰甘油通过促进血管内皮功能失调[10]、泡沫细胞形成[11]及诱发炎症反应[12]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调节三酰甘油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进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13]。高密度脂蛋白具有抗炎、抗氧化[14]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15],有望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靶点[16]。汉族、回族脑梗死病人之间的血脂差异情况可能是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所造成[17]。

猜你喜欢

中风病回族证型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