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8-12-12邓瑰丽
邓瑰丽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选2016年1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在发病24 h内对其进行采血,参照组人员对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将采集的血液进行血清分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测定采取免疫比浊法实施检测。结果:试验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分别为(4.2±1.4)、(6.7±1.5)、(3.4±1.6)mg/L,参照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为(2.1±0.6)、(2.1±0.6)、(2.1±0.6)mg/L,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能够有效为临床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症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5.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5-0-02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属于炎性反应性蛋白,能够有效反应出全身性炎症。文献[1]相关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升高时,则显示出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不稳定性,并且也能够显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状况[2]。现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与同期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象,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与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参照组。试验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4~78岁,平均(65.4±4.2)岁。参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5~79岁,平均(65.6±4.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在发病24 h内对其进行采血,而参照组组人员对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将采集的血液进行血清分离,分离血清之后,将分离的标本即时进行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测定采取免疫比浊法实施检测,检测操作方式均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第1、7、14天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第1、7、14天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超敏C反应蛋白属于肝脏合成分泌炎症分泌物质,若患者机体出现急性炎症、创伤症状、肿瘤与感染等多种症状,患者机体内部炎症系统激活,患者机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显著升高[3-5]。文献[6-9]相关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在慢性炎症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现局部沉积现象;能够诱发内皮细胞的分泌与表达黏附分子、化学趋化因子等,增加纤溶酶原的活性,可以有效扩大炎性介质炎症效应[10-12]。因此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标志性物质,超敏C反应蛋白也是脑梗死预后的标志物质,可以有效预测脑梗死患者死亡概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3-15]。钟波等[16]的研究显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结局密切相关,经分析,hs-CRP水平与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及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均P<0.05).当排除脑卒中后发生急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后,這种显著关联仍然存在(均P<0.05)。丁萌等[17]的研究显示,脑梗死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为(13.58±6.49)mg/L,对照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为(1.57±0.97)mg/L。脑梗死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含量变化情况密切相关。本次的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情况分别为(4.2±1.4)、(6.7±1.5)、(3.4±1.6)mg/L,参照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为(2.1±0.6)、(2.1±0.6)、(2.1±0.6)mg/L。可见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随着时间变化,指标无明显改变。而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情况会随时间变化,并且试验组患者不同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残疾与死亡,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因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情况。动脉硬化疾病不仅仅是单纯的脂质沉积性病症,也属于慢性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属于急性蛋白,会在患者感染、炎症、组织性损伤出现的时候,其浓度会快速增高,属于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指标[18-19]。此外,李进军等[20]研究将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早起神经功能恶化(END)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Non-END组),并按照TOAST、CISS分型统计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分型中的变化,同时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其结果显示,END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NIHSS评分、体质指数(BMI)、颈动脉闭塞、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穿支动脉疾病(PAD)亚型与Non-EN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经相关性分析显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CISS分型各亚型、LDL-C、FIB、NIHSS评分等明显相关,其浓度升高,预示患者预后差。
综上所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能够有效为临床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症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国强,黄宗青,张志,等.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1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3):129-133.
[2]田梁佳,孙丽,马秀银,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7):52-54.
[3]姚立岩,杨晓炜,李海红,等.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7):4370-4373.
[4]姚涛,任明山,李淮玉,等.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735-738.
[5]王君,王正则,高连波,等.脑梗死急性期淡漠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认知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323-1325.
[6]周晓莉,聂鑫.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HPA轴功能变化及与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J].热带医学杂志,2017,17(2):230-232,243.
[7]鲍俊杰,耿德勤.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8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的相关性[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6):408-411.
[8]谷秀娟,刘亚东,韩肖肖,等.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α联合检测在脑卒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71-1872.
[9]刘凯,尚莉莉,蔡国锋,等.宣肺固金汤治疗脑卒中后肺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6,44(3):137-139.
[10] Fuentes B,Alonso D L M,Ximenez-Carrillo A,et al.Futile Interhospital Transfer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The Madrid Stroke Network Experience[J].Stroke,2015,46(8):2156-2161.
[11]官国东,陈敬毅,宁为民,等.hs-CRP、补体C3、PA及皮质醇水平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的变化[J].海南医学,2016,27(9):1406-1409.
[12]李友梅,岳蕴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脑卒中患者炎症标记物、内皮功能研究[J].广西医学,2016,38(8):1152-1153.
[13]王金海,赵敏,鲍英存,等.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80-84.
[14]林裕锋,黄幸红.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脑卒中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9):19-21.
[15]謝坚,张虹桥,章成国,等.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比较[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1):37-41.
[16]钟波,唐丙俭,柳霞,等.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结局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7):1050-1054.
[17]丁萌,武英伟,谢守军,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4):1898-1900.
[18] Andersen S D,Gorst-Rasmussen A L,Gregory Y H,et al.Recurrent Stroke The Value of the CHA(2)DS(2) VASc Score and the Essen Stroke Risk Score in a Nationwide Stroke Cohort[J].Stroke,2015,46(9):2491-2497.
[19]巫伟忠,邓永辉,黄仕春,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7,28(9):1411-1412.
[20]李进军,陈伟良,查曹兵,等.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3):190-193.
(收稿日期: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