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细节,以情激情
2018-12-09高品洁
高品洁
摘 要: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要教给学生怎么去欣赏或者是理解某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体会其中的情感,并且能够学会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够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这样语文学习才算是起到了作用。当然小学生对于情感的体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在细节中品鉴作者的描写,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语文知识。主要讲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细节;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方法;现状
很多文章中的情感能够从文章的主旨中体会出来,但是其中有很多和主题不一样的情感还藏在细节中,学生学会在细节中发现情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教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也养成重视细节描写的好习惯,能够在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也去模仿优秀的细节处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耐心、细心以及运用情感的能力,让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更加积极,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强制或者是压力就能够主动投入语文学习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去给学生普及关于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只是跟着教师一步步走,在学习中每天都是同样的节奏,不仅很枯燥,而且学习起来没有任何新意和难度,久而久之学生对此已经麻木,学习起来没有任何激情,每篇文章的主旨教师都会告诉自己,课后习题的答案也会给自己公布,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必须要去参与思考的过程,即使文章包含了作者的很多思想感情,但是学生没有真切地去体会,只是在教师的阐述下把这些情感写下来或者是简单地听一遍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的学习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根本搞不懂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能够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等等,不利于学生打好基础,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语文。所以教导学生去品鉴文章中的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的必经阶段,只有让学生投入情感教育的学习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可以说步入了正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具体的说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无法自己去计划一个新的學习方向,因此教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通过情景创设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把自己代入相应的情景中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作者的感受体会一遍,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否则永远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先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教师的引导释放出来,比如是悲伤或者是愤怒等等,然后带着这样的情感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就更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卧薪尝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的情景:自己在一场比赛中被别人打败,成为输家,然后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时自己是怎么样的心情?学生肯定觉得有些压抑和难过,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如果有另一次机会让你反败为胜,那么在下一次比赛之前你会怎么办?”在经历过一次的失败之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滋味,所以会更加努力,付出更多的汗水去准备,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大致讲一讲《卧薪尝胆》中的主人公——越王勾践,他的经历和刚刚学生比赛失败、准备下一次比赛、反败为胜一模一样,区别就是越王身上的压力比学生大了很多倍,而且在失败之后还受尽了侮辱,很多细节处都可以体现出来,包括越王的经历、穿着、食物等等,可以说把学生刚刚的感受放大十倍百倍都不为过,这样一来,虽然学生没有对越王感同身受,但是起码有了一定的情感共鸣,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文章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就更深刻,学生在以后也能学会情感的描写和体会,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情感教育
除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放在课堂中,教师也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引导出来,言传身教地让学生体会到情感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情景,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故事去更好地阅读文章,体会文章中“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和“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等细节描写中的情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篇文章,从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语文学习中升华自己。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不仅仅需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情感。老师可以利用教材,融入情感教学,让情感通过教材流入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情感,这对学生情感的形成非常有好处。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让情感涓涓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做一个理性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瑜姝,刘思敏.品赏细节 以情激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2):25-26.
[2]吕高清,周胜存.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素质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1):33-34.
[3]张仙梅,张子怡.以情带教: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2016(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