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明晰语理,写中应用语理
2018-12-09彭桂梅
彭桂梅
摘 要:“读写结合”是落实语用精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教材内容、文体特点等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更要透过语言现象教学生明白表达上的本质和规律,教好“语理”,进而有效实施读写结合,切实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即:教师研读文本,追本溯源,探究文本蕴含的语理;引导学生品味语理,依顺语理进行表达。如此读写结合,文章顺理成章。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明晰语理;写作;应用语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明晰叙述语理,进行读写训练
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很明显地看到许多教师增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意识,但有时候不过是“虚晃一枪”,体现的过程不充分,没有落到实处。例如在顿号和省略号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例句在讲清楚写法和作用后,一般安排学生练习加标点的训练,教学就结束了。
其实不然,从语理角度来看,顿号表示前后事物(词语)并列描述时的一种停顿,这里的“前后”可以是无限制的。也就是說,为了表现“菜肴丰富”,可以一一列举每一个菜肴的名称,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现一一列举的方法太麻烦。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用省略号表示。
将语言训练与生活实际相连,把握住叙述的语理,有效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更有实际意义,学生才更喜欢。
二、通过语言现象抓住本质规律,进行读写训练
在排列语序的教学中,一般教师觉得只要词句调整顺序之后能说得通就好,词性、主谓状等知识点不能讲,剩下就没什么好讲的了。教师的研究仅限于此,没有追溯语理,甚是可惜。
例句1:老班长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洒在花丛中。
老班长的鲜血洒在花丛中,一滴一滴的。
花丛中,老班长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洒落。
一滴一滴,老班长的鲜血洒在花丛中。
读一读,四个句子意思完全一样,感觉上却是有差异的。排列语序,就是调整事物表述及其状态、形态进入我们脑海的顺序,如同画画一般着色先后的顺序不同,最终形成的画面自然不同。所以说,语序的排列直接影响我们对文本的感悟和想象,不同的语序排列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能引导学生抓住最想突出表达的事物,调整其状态、形态的表述顺序,开展读写结合。
通过语言现象抓住本质规律,提纲挈领,领悟语理,才能实现方法的回归,有效落实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三、结合语段特点解读表达方式,进行读写训练
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以为主题句就是中心句;也知道采用“总—分”及其变式指导学生写作。但问及“总—分—总”形式中两次总写重复的问题时,往往说不出所以然。
我们说,完整的主题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段落(文章)主要内容,二是表露思想情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想法和心情)。
例句2:来颐和园的人都爱海棠花。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第一句也是主题句,只是概括了语段主要内容,而没有表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接下来并列写出老爷爷、老奶奶、青年们、小学生们四个部分,支持了“爱花”这一主题。我们在结尾处补上一个表现思想感情的主题句,形成“总—分—总”形式:
(1)老人们从花中看到消逝的青春,青年们从花中感受到蓬勃的生机,小孩子们从花中发现一个未知的世界。(爱花人的本质——想法)
(2)爱花,不就是热爱生活吗?(爱花人的本质——想法)
(3)我爱花,也爱爱花的人。(抒发情感——心情)
所以,把握好语段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语理,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效益。
四、抓住事物特点理清写作思路,进行读写训练
教师研读教材中,针对文本事物特点不断追问,逐步形成认知结构,对文本蕴含的语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理,理清文本思路,再依顺语理进行表述,读写结合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们把从文本中读出的语理,构建成一个组织结构图,直观呈现出思维逻辑,这时候“书变薄了”。阅读中学到的更深层次的是——语理,即思维、表达的规律、规则。学生从中能看出文章语段的结构,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所以又叫语段结构图;教师能看出教学的顺序和重点,即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所以又叫板书、板画。
读中明晰语理,写中应用语理——这是我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希望这棵梧桐能为大家引来凤凰。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都注重了这样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会一天一天提高。最后,以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的话共勉: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根本,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