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素养
2018-12-09黄泳莉
黄泳莉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同伴交往的各种策略开展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小学生听说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听说活动,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素养。
关键词:同伴交往;语文能力;策略
新课标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能力、品格,语文素养凸显的交往能力需求及人文品格需求尤为突出,是人的社会性品格能力的需求,这均不是传授式课堂所能给予的。围绕“培养语文学科素养”这一核心任务的开展,小学语文课程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方向发展。在上语文课时,需要鼓励同伴们互相交往,交往的本质是为了听取学生的看法。同伴交往的形式为小学生开展听、说活动提供了有情有意、互动生成的有力保障。
一、语文“听”能力提高的策略
1.同伴合作游戏策略
语文课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而同伴合作的形式可以让孩子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心理,最终设计一些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
在学习“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口语交际内容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两两结伴,一方扮演导游,介绍景点,另一方用提问的方式说出景点的介绍重点。这个游戏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小学生大多还处于童真时代,在这种环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知识,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孩子们觉得乐此不疲,即使孩子们的表达存在欠缺,教师也不应该打击这些学生,因为至少学生克服了恐惧,愿意说话,愿意交流,这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
2.多种媒体互补策略
根据有关调研我们发现,如果只凭听觉去听信息,人们只能够记住所传递信息的15%,但是如果通过眼睛去看信息,人们只能够记住所传递知识的25%;但是如果学生发挥各个感官,有利于幫助学生记住所传递信息的65%。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时必须要重视听、说、读、写,同时鼓励学生养成系统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工具,让学生课堂充满更多乐趣。
3.同伴鼓励评价策略
同伴鼓励评价,就是指学伴之间对所实施的各种学习活动作出积极正面的评定。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同伴对其积极的、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在语文课中,当孩子能专注聆听同伴的发言,我们应及时给予鼓励,也应提醒发言的孩子有礼貌地回应;对于勇于发言的孩子,应该站起来给这些学生鼓掌,这样孩子们将会充满信心。
二、语文“说”能力提高的策略
1.创设情境策略
只有将语言应用到某种情境中,语言才会栩栩如生,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设定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享受到语文之乐。比如说设定场景让学生交流,使用教具鼓励孩子产生联想,让学生能够联系知识和生活实际,感受到自己学的知识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交流技能。
2.同伴启发策略
通过向同伴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间的一个提问、一个讨论,往往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活动空间。教师将语文课要讨论的话题向学生宣布后,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这样联想必然能带给同伴不一样的思维碰撞,从而在小组里产生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出。例如,当我们用思维导图鼓励学生谈论“如何读整本书”的话题,许多孩子把自己在课外阅读的书中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作了整理,继而用不同的思维导图表现出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们叽叽喳喳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将这些看法汇总成一个更精确、更贴近标准答案的答案。
3.同伴走出校园策略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和学大多发生在课堂上,学生的交际环境受到一定的空间制约,思维也受到某种限制,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教师可尝试打破课堂教学只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让学生结伴走出课堂,进入社区或其他生活场所,使其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生活中处处是可以展开语文对话的情景,例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语文角”,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又如在广州塔等景点,孩子们结伴给外国人当导游,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体验。不同的心情、真实的情景,会让孩子发现原来有些问题的回答是和课本上不一样的。
4.同伴自由组合策略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天赋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很善于理解,有些学生很善于表达。了解不同学生的语言潜能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结伴开展表演、游戏等活动。同伴自由组合的方式,不再以学习成绩来划分小组里的成员,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共同的爱好等特点为依据,使大多数学生找到学习的兴奋点,增加各类学生的学习机会,改善学习困难者不愿开口说的现象。
总之,教学过程其实是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应该尊重学生,将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个体,是有思想的人,在交往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发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能够将交往和学习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同伴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7YQJ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