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十大基础和依据

2018-12-07何志华贾绘泽

理论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何志华 贾绘泽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十大基础和依据: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科学的价值遵循;呈现出显著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巨大的实践绩效;实现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为世界制度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具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发展的自觉性。分析这十大基础和依据,对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基础和依据

中图分类号:D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024 —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基因的制度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制度文明。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和人民有着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作为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一种政治信念和信仰,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想象和虚幻的,而是根植并遵循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充足的依据,这些基础和依据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了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趋势,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始至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和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总结出的五大原则,比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这些原则,又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体现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出的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步骤和方法的具体化和制度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社会上以及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判断上出现多种误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关系理解上的失误和偏差,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抽象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領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2〕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和政治宣示,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核心结构。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结构和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顶层设计作用,它不仅遵循近代以来制度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和趋势,选择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科学把握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规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还把制度创新和发展定位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框架中,形成生产力变革→经济结构的变动→制度发展的路径,使制度创新和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身优势,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五大优势具有不同内涵,发挥着不同作用,并从不同层面反映和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领导核心的特色和优势,但又相互联系,互为一体,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根本法宝,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承中、从近代以来的发展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里充分说明了制度自信的历史依据的几个维度:一是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和创新的深厚根基,体现为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成为融化在民族血液中的强大和坚韧的精神力量和不可摧毁的自信;二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近代以来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改革,学习西方技术,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都不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不能改变人民的悲惨命运,社会主义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这一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有些人不尊重历史事实,任意否定或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思潮的集中代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多样,但是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主要表现在否定五四运动;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方法论上看,它严重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不能“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从政治立场上看,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偏向和明确的政治诉求,就是通过历史的否定而达成对现实的否定,其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文化是制度产生的基础和土壤,任何制度缺少文化支撑,就难以实施,甚至会发生扭曲和变形。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三个自信”的同时指出,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文化基础。一是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主体和主导的主体精神。比如,“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和安排以及创新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创造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体系。比如,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三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操守。“仁义礼智信”虽为传统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但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具体体制机制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外交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就是这一理念的重要体现。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自由平等公正的美好价值、系统和整体的战略理念等,都与西方国家奉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理念和思想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具有较大的契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以及其优势发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且占据重要作用的因素。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科学的价值遵循和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又植根于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种价值主要体现为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公正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他们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尺度和动力因素,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文化理念,已发挥或将继续发挥强大功能,影响和支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一是引领价值评价,就是指导和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是非对错。虽然由于实践和时代发展,价值评价尺度和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根本就是人民利益。二是引领价值选择,就是引领和统帅其他价值观念,使制度发展中的多元价值冲突中找到科学的、合理的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三是引领价值创造,就是引领人民群众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出符合其自身的物质、精神、政治等价值,从而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负价值问题。正是由于科学的价值遵循,即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部分制度落后于现实或制度弊端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仍能够对制度充满自信,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最深层根源。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显著的优势和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既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又没有照搬西方模式,呈现出十大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一是激发社会创造力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克服民主社会主义由于高福利而带来了社会发展的迟缓或停滞;二是满足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更好地避免自由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现象;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既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又保证制度运行的高效性,实现有序政治运行,达到良政善治;四是最大程度地动员人民群众,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造就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的局面,从而有效解决单凭少数人无法或不愿解决的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五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避免了“中央集权”和“诸侯割据”的种种弊端;“一国两制”既实现了祖国统一,又尊重实际,體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六是制度实施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也就是能够摆脱利益集团的牵制和诱惑,制定出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和科学发展规律的长远规划;七是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把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可能引发的经济大波动;八是消灭了腐败产生的私有制根源,并实行“巡视”制度、实名举报制度、官员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能够有效克服腐败的发生,真正体现执政为公;九是能够把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中国的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形成团结、凝聚和统一的政治局面;十是具有强大的调试能力,即自我纠错能力,降低改革成本,实现改革战略目标。这十大优势和特色体现制度文明成果,代表制度文明发展方向,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而且对推动人类制度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实践绩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实践绩效,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成为党和人民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基础。一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提高。2010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2015年我国国民总收入达到673021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3〕二是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政治参与主体广泛,不仅原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政治参与热情高涨,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些新的阶层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方式和渠道多样化,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政治参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民主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成为我国民主化程度最高、公民选举权最完整的选举制度与实践。三是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而且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四是社会发展进步迅速。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福利不断提升,以社会服务发展为例,2014年全国社会服务事业费支出达到4404.1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为2.9%。〔4〕五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不仅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同时,中国在朝核危机、阿富汗问题、全球气候问题等重大事情的处理上越来越承担起国际责任。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

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是社会运行的两大基本机制。所谓动力机制就是由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及其作用机理。所谓平衡机制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间保持协调稳定和有序运行的机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只注重动力机制发展,而忽略的平衡机制的构建,结果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总体上看,没有将较好地处理好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关系,整体上处于动力机制不足,平衡机制有余的状态,而且这种平衡机制是一种僵化的平衡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经济、政治等制度体制改革,建构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社会活力,同时又注重社会和谐和稳定,总体上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动力机制激发了社会活力,满足社会平衡的内在要求,也为社会平衡奠定了基础。这种动力机制从总体上看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平衡机制促进了社会稳定,为社会动力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障。这种平衡机制主要是宏观调控机制和其他保障制度,其目的就是重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一。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制度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制度文明发展成果,创造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有效实现形式,又作为世界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制度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国际视野。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借鉴其他制度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根据中国实际和现实要求,吸取了苏联制度建设教训,借鉴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度建设经验。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推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化。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世界制度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国家走向富裕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而且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不仅遵循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而且始终维护和高度关切人类的共同利益,积极探索使当代人类走出困境的理念和路径,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

十、中国共产党具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发展的自觉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变化和改革状态,从而实现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种过程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又参入了人的主体因素,尤其是人的建构和设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因此能够既要着力当前,又着眼长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状态,自觉地对制度体制进行改革,推动各个方面和领域的制度创新,从而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不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这成为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心理基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实践绩效。她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兼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科学的价值遵循和引领,呈现出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体现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同时也为世界制度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发展的自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一如既然地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十足的信心不断坚持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6-03-01.

〔4〕国家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

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国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