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齐齐哈尔市“互联网+智慧民生”建设研究

2018-12-07李泽

理论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

李泽

摘 要: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科学定位,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新型化、智能化发展的评价指标。我市作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积极促进“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从横截面与纵深面协调发展,实现智慧民生可持续发展形态,诠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内涵。本文立足于我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效果,分析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智慧民生改造升级的现状,提出我市“互联网+民生”的可行性对策,从根本上实现我市经济建设新动能,增强发展引擎新动力,实现城市良性发展和智慧发展。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民生建设;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014 — 03

一、推进我市“互联网+智慧民生”建设的实践效果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打造城市现代化和智能化的集中表现,是在新理念的诠释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要素深度融合、迭代演進,有效定位现代化城市主题建设,把握城市发展脉络和方向,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打造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智慧化、高效化,从而达到创新为民服务新形式、新载体,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新生态,提高服务智慧化、便捷化、高效化水平。

2013年,我市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第二批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跃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第一方阵。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市,我市依托城市发展脉络和结构,融入新型智慧元素,助力发展民生工程,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把数字、信息、内容同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瞄准民生价值导向,打破传统信息封闭的“孤岛”结构,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具体地方特色的“鹤城模式”发展形态,促使“智慧鹤城”真正融入城市建设与生活,为我市广大人民谋求新福祉。

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紧跟时代步伐与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互联网+”战略,高度发展数字经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携手对接,共促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上,将分散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集合在一起,形成智慧城市APP,打造一站式、及时性、全天候的现代服务体系,健全各类业务的“智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的助推民生保障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提供新的支撑点,加快促进我市新型城市建设轨迹和成效。

二、推进我市“互联网+智慧民生”建设方面上存在的桎楛问题

新时代下,城市作为居民生存与居住的空间,不仅在于经济指标的提升,也更应注重对自身及自身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社会保的需求,这是现代城市超越自我、寻求未来,以期达到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基点,也是提升人民广泛自觉性的重要展示。当前,我市紧跟国家主题建设和发展形势,高度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但从社会保障角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未能全面应用到智慧民生方面,甚至也未能全面做到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从而实现完整构建现代城市“互联网+智慧民生”的结构框架,对城市在社会保障方面上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起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衔接,致使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凸显,民生工程推进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诉求,以满足我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智慧民生整体建设缓慢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科学设计和规划路径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新一代信息技术起到技术支撑作用,应当注重对人的考虑,而不是从政府主导出发。例如,类似我市携手中搜网络打造移动智慧城市为典型的案例太少,缺乏更多的机构或企业有能力将我市服务功能集中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在移动端,凭借互联网通道,进行迅速受理,市民通过手机滑动就可以享受民生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同时,统筹城市建设布局,应当更好地规划民生布局工作,民生工程是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奠基石,但在现阶段发展中,我市统筹的侧重点偏离了轨迹,更多注重行政性或政务性工作,而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居民生活服务却未能涉及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使其能够有效解决我市居民因社会代价问题所陷入的弱势局面,使之为此能够更好地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服务,不起到任何阻碍新型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

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上,对社会保障问题重视不够,匮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甚至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相当的短缺,无法跟上先进省市或地区的步伐,从整体意义上真正做到信息惠民,而不是仅仅是依靠信息来惠民,是用实际效用来惠民,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支撑点。但类似中搜网络这样的运营者和提供商,我们与其进行对口合作的范围较窄,合作方式单一,大多都从政务角度出发,使得在全力构建整体“互联网+智慧鹤城”的进程中,缺乏对智慧民生层面的一定的政府投入与科技支撑,未能真正做到全面共享信息时代的成果,因而在整体效果上也就无法更好地满足当前我市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宣传推广力度较弱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可以说是全面普及,但这是对于中青年的来讲,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因为不熟悉电子产品,对于软件的操作并不像中青年那么灵活,对于健康、医疗、卫生等方面的APP并不了解,大部分老人都依靠家中子女,或是在子女的陪同下参与社会保障活动。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市未能建构一个集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保险、住房保障等多种社会领域的APP,哪怕零散的单一的APP也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对民生工程的侧重点有点偏离,使得我市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进程缓慢,无法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我市第一医院,利用微信平台,打造我市第一医院公众号,在整个框架下,下设三大部分内容,包括导诊、诊疗、互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就诊指引、检验检查,以及最后的就医反馈、健康咨询,真正做到惠民便民,为我市很多市民解决了预约难、就诊难等问题,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种形式的推广应用并不十分普及,我市很多市民尚未知道有这一项公众号,甚至在领取检验报告的时候,部分市民还是回到门诊窗口去领取,未能到二楼自行打印报告单。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市在推进“互联网+智慧民生”上未能很好地进行宣传和推广,致使现有软件和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提出对推进我市“互联网+智慧民生”建设方面的对策

我市应当紧跟时代步伐,依托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充分贯彻“互联网+智慧鹤城”路径,在发展民生服务的智慧层面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主导方向,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互联网+智慧民生”为主题的发展方向,为城市基建、人口环境、人文景观等提供更加方便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做好强硬的社会保障措施和力度,实现最大程度的利民、惠民等智慧民生工程建设,为努力构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提供新能量,携手打造我市“智慧鹤城APP”,使之加快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一)合理统筹智慧民生布局 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更好地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它充分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中,应当构建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合理统筹和规划整体智慧民生布局,强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力度,重点推进“互联网+智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新技术应用到社会保障的正常轨迹中,回归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原有单一的生活服务向社会保障方面拓展服務范围,充分解决我市广大群众在城市转型路径中的弱势地位和局面,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健康、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使之能够整体性、良序化、长远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应当从这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用新技术、新软件支撑城市整体建设和发展,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打破传统城乡发展脉络,促使城市向智慧化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意义上智慧城市的新形象。二是注重智慧民生建设,构建“互联网+智慧民生”的应用,强化广大居民对智慧民生软件APP的直接体验和参与程度,加强对“互联网+智慧民生”的投入力度,使广大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直接能够随时随地直接进行查询、办理、服务及后续的保障,促使智能化的社会保障更加新型化、多样化、便捷化,充分做到让市民能够方便快捷的享受这种一体化的服务,以此实现最大程度的利民惠民举措,让城乡居民共享信息惠民的发展成效。例如,在今年6月,我市依托政务云和大数据对不动产登记业务进行“大升级”,通过“信息集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破解体制制约,颠覆传统“逐个窗口跑,多个地方办”的办事服务模式,彻底解决耗时长、服务差、效率低等问题,变成一窗式综合服务,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实现“智慧生活+智慧民生”的充分落地。

(二)科学布局智慧民生工程的整体性

民生工程是一座城市建设的重点,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消除矛盾,从根本上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进程中,“互联网+政务”工程做的比较好,提供了很多便民、惠民的举措。但在下步工作开展中,我市应当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与中国领先的移动生态运营者的中搜网络之间的合作,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到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保险、住房保障等多个社会层面上,强力推进我市智慧化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受众群体的参与度和使用度。同时,构建全网络、全格局下的智慧民生工程,推进民生工程走出一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实现智慧与民生的充分对接,形成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关于民生工程的总体性和开放性的科学布局,强化新技术服务社会保障的支撑力度,营造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效能的综合性民生工程,确保我市社会保障建设能够跟上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三)提高新技术人才的支撑强度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势必要以新技术人才为支撑保障,无论是软件或是硬件的操作和使用,都是以技术人才为主导应用的。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中,要想打好新型智慧城市这张底牌,必须着重培养和引进和新技术相关的技术型人才,使其能够成为托起整座新型智慧城市的直接技术操作者。在下步具体工作实践中,我市应当制定相关人才发展战略,从两方面进行着手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支撑,一是加快与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和福利,利用“借脑工程”等发展模式,引进相应的技术人才来我市莅临指导,组建相关的学科梯队和研发团队,通过人才战略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二是加快培育我市本地人才战略,制定相关技术人才的政策保障,通过给予一定奖励机制,刺激我市更多人才能够充分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而把所学和所用进行有效对接起来,更好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从真正意义上突破传统做法,努力做到实用和惠民,有效解决智慧民生问题,把我市打造成国内领先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

(四)拓宽宣传深度与广度

无论是现代社会发展还是现代城市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是新世纪发展的重要因子。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对于这种新技术应用程度已经有所普及,部分地方、单位,如医院、社保、学校等已经开始普及,通过预约挂号、网上查询、打印报告、在线办理等,但使用这种做法的市民并不占多数,应用程度比率较低。因此,我市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势必要加强对这种操作软件或是APP的推广,打造我市具备功能完备的鹤城APP,促进这些功能够实现一体化,不仅能够在线进行查询,还能够进行在线办理,免去直接去服务大厅进行咨询、查询、办理等繁琐事项,真正做到“一机在手、全部解决”,更好地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速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在整体上和内容上的内涵发展。

(五)打造“互联网+智慧民生”服务平台

在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路径中,在涉及智慧民生方面上,应当紧跟当前国家发展动态,整合本地民生信息资源和数据,构建适合我市发展的一体化互联网民生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避免重复、分散、片面地建设。在推进智慧民生工作上,应当深入融合互联网和民生工程一体化建设推进工作,搭建智慧民生平台,建立有效对接和联动机制,统一用户身份确认,实施数据和资源共享,达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等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热线电话办理,实现网络一站式服务的“智慧鹤城”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快速的服务。

(六)推进网上民生服务平台与实体服务大厅无缝对接

新型智慧城市带来的优越,最大特点就是省时、省力、省钱。应用“互联网+智慧民生”服务工程,不仅有效提升相关部门或办事大厅的服务能力,而且加快建设网上民生服务平台,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地促进新型智慧民生新模式的诞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社会保障力度,我市应当全力推进相关部门与服务大厅向网上民生服务平台延伸,统筹整体服务资源和标准,充分做到无缝衔接,实现合一通办,全面完善“线上+线下”的配套设施,推动网络平台和实体大厅融合发展,实现多种选择、多种办理,切实可行地解决城乡居民在相关部门与服务大厅之间来回跑腿的现状,更好地解决办事流程优化、网络运行的管理机制。在具体措施中,我市在“互联网+政务”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互联网+智慧民生”的“指尖服务”模式,通过凭借一部手机,在线身份认证,打造事项或服务“不见面”的形式,尽可能地避免我市居民来回跑腿的现状,简化办事流程,实现网络平台与实体大厅无缝对接,打造完整版的“掌上鹤城”APP或是“在线鹤城”APP,更好地推动民工工程服务事项,让我市居民充分享受“随时、随处、同城”办理的快捷服务。

〔参 考 文 献〕

〔1〕王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0).

〔2〕罗帮才,李思,田鹏.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策略分析〔J〕.通讯世界,2018,(01).

〔3〕刁生富,姜德峰.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01).

〔4〕党安荣,王丹,梁军,何建邦.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J〕.地理信息世界,2017,

(04).

〔5〕高歌.新型智慧城市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0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对我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浅谈社会保障卡的管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