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现状研究

2018-12-07马冬保正青

理论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双语教育基础教育少数民族

马冬 保正青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探究了我国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双语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影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该地区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与社会价值进行了阐述, 最终,就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合理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008 — 03

一、新时代背景下对双语教育的新要求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与俄罗斯接壤,西邻蒙古国,东与韩国、朝鲜、日本相望。在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已被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正加速实现其角色从东北内陆省份到连接亚欧大陆开放枢纽的转变。这也使得沿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沿线各地区的交流产生于其交际活动中,因此,语言互通就变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嫩江流域的双语教育就极其重要了。

嫩江作为黑龙江水系中最长的支流,嫩江流域的黑龙江省西部,古代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主要代表。据此可知,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语言丰富且具有多样性的地区特色文化。为促进嫩江流域经济发展,传承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本文拟结合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的特点,研究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的现状,进而考察影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的因素,找出其症结所在,从而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建议及应对之策,最终,阐述嫩江流域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价值,为能够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应当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

二、嫩江流域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

(一)基础教育与双语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

基础教育是指我国实施的不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在其他国家幼儿教育都被看作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最早在我国并没有形成幼儿教育的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幼儿教育才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教育的热门。当今,基础教育在教育发展阶段中的地位突出。基础教育因其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是受教育者接受初级文化知识第一步, 也是其接受中高等教育打基础和作好接受更多教育的准备阶段。发展基础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以后学习中等及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各個地区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因素各不相同,不同的学者对“双语”或“双语教育”的定义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双语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历史背景下,需要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语。此外,双语教育可以定义为:教师需要运用两种语言(母语或本国通用语及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作为媒介来实施其教学过程,尤其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1〕 香港浸会大学语言中心博士卢丹怀认为,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2〕 此外,通过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众多西方国家对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双语教育依据自身不同的教育目的分别形成了过渡型双语教育、保持型双语教育、浸没式双语教育等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各有不同的优点,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发展双语教育时应当扬其长,避其短。

综上所述,尽管双语教育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作为为媒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接触目标语,最终能够掌握第二语言,并适应另一种思维方式,进而拓宽文化视野,促进交流。

(二)嫩江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依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可划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以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中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为研究对象,结合基础教育和双语教育的普遍内涵以及嫩江流域的特点,将双语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是指学习汉语和习得外语,从而形成嫩江流域特有的双语教育模式,即,“少数民族语-汉语”和“汉语-外语”的双语模式。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嫩江流域以少数民族聚居居多,众多少数民族语言在嫩江流域特征显著。因此,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及习得俄语、韩语、日语等第二语言相结合将为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对本民族语言的继承与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性。在这一进程中,双语教育将发挥其显著作用。嫩江流域的双语教育应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倡导下,培育创新型双语人才,推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设施的升级,提高双语教育师资力量投入,进而推动整个嫩江流域双语教育的发展。

三、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现状

嫩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区域。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大多数少数民族都通晓汉语;此外,蒙古族和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然而,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柯尔克孜族虽然也有自己的本民族语,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3〕

上述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双语现象的普遍性(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另一方面,仅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将受到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以及汉语的冲击,面临濒危的险境。例如,中小学生对于本民族语的听说能力分布不均匀,听力优于口语表达,口语表达能力的下降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好主体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通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4〕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增加了与其他地区合作交流的难度,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双语教育刻不容缓。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优越的双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中小学地处较为偏僻的乡村,生活范围相对狭小,难以保证中小学生有优越的双语学习环境。其次,由于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时下新型词汇难以与当地少数民族语接轨,因此有些具有时代性的新词汇并未能及时传入到少数民族语言中,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从教学方面来看,“黑龙江省达族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以汉语授课为主,母语授课为辅;初中阶段教学基本趋于汉语授课。另外,通过对部分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 ”〔5〕双语学习的目的与时代的要求未达到统一,教学手段单一,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能掌握少数民族语、汉语和一门外语的教师少之又少,这就难以推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语-汉语”和“汉语-外语”双语模式的发展。

从学生自身角度审视,中小学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与向师性。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创造性思维,而难以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双语教育,进而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重要的品质形成期,这就加大了双语教育模式开展的难度。

从少数民族语言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语和相邻国家的语言在众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习得一种第二外语。语言与社会文化相辅相成,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与相邻国家间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开展双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构建优越的双语学习环境

嫩江流域的双语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双语学习环境。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其基础教育阶段的设备设施。另一方面,嫩江流域地理位置显著,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者可以与相邻地区的双语教师开展双语研讨会,举办双语交流活动,从而互相学习,促进认知,也有利于完善双语教育者的教学手段。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可以打破空间格局,使其身处准确的语言环境中感受交际的乐趣,提升中小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探索更多更优越的双语学习环境。

第二、加强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双语教育的基础研究带动科研力量发展,科研力量发展拉动双语教育的开展。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置于一个宏观的动态体系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在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应将重点投向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汉语”和“汉语-外语”的教学模式之中,将理论研究与教学规律、教育课程框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相结合,并借鉴西方优秀范例,自重实现双语对接与过渡。

第三、建立健全双语教育机制与法律体系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以法律的形式更加明确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目标。在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上,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小学阶段对双语教育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统筹规划,从全局考虑,教学具有衔接性与过渡性。针对语言程度掌握各异的学生分别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课程。

第四、培养优秀的双语教育者

教育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育者在双语教育活动中要推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应以学生为中心,探索适合学生双语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教学组织能力之外,还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创新思路,带动双语教育的发展。

第五、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实施教育计划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确立明确且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与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此外,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在课程当中贯穿语言的教学,切忌将课程教学与语言学习相分离;编制双语教材与杂志等教育媒介,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习惯,开阔眼界,也为学生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习俗奠定基础。〔6〕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缺乏优质的学习环境,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带动下,完善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设备等,加大嫩江流域双语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双语教学者的教学技术等,从而促进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发展。现在,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双语教育发展,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契机。嫩江流域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语言产业和语言文化服务发展,为我国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优秀文化保驾护航,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在掌握本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并与专业需求对接,为基础教育中的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贡献新的视角。与此同时,加快促進我国外语学科转型及外语教育中的国别和区域知识教学,开展和促进跨文化、跨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

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转换的过程,在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开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进而促进民族语言文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理查,等.朗曼语言学词典〔M〕.刘润清,等,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3.

〔2〕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13-16.

〔3〕梦红,王世红.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J〕.高教研究,2013,(11).

〔4〕孙东晗.“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整合探讨〔J〕.前沿,2017,(05).

〔5〕丁龙,杨双双,李海港.达斡尔族双语教学远程支持平台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

〔6〕孙东方.达斡尔族达汉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双语教育基础教育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加强督导,让“双语教育”回归本源
浅论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