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考情精准备考区域地理
2018-12-07湖北王少猛邓士木
湖北 王少猛 邓士木
一、近几年区域地理考情分析
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大多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区域地理的考查命题方式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综合题,而以综合题占绝对优势。从历年试题来看,两道综合题从选材上看一道以世界区域为背景,一道以中国区域为背景;从空间尺度上看一道是大尺度的宏观区域,一道是小尺度的微观区域,其命题点和命题视角如下:
命题点命题视角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考查区域的位置特征,区域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试题难度中等考查区域的人类活动特点主要考查区域的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的特点及其成因,试题难度中等考查区域的发展方向主要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分析,考查区域今后发展的方向,试题难度稍大
1.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立意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关注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相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以期引导中学生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下面不妨对该组试题做一简要分析。
【典例1】(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分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与我国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等一致。洪泽湖以东地区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河道与秦岭—淮河地理界线不一致;秦岭和淮河是该线的重要自然标志,但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淮河流向发生改变,故自然标志不对应;秦岭—淮河线南北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山脉的阻挡,而洪泽湖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阻挡作用不明显,故两侧地理差异不显著。本题如果区域认知不到位,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则会错误地选D项。第2题,材料信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多座长江大桥”说明历史时期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故习惯上以此为界把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第3题,由上题可知,长江阻隔了苏南和苏北,使苏北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弱,苏南受辐射带动作用强,苏南经济较苏北发达。进入21世纪,多座长江大桥的修建,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因此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
【答案】1.C 2.D 3.D
2.突出主干内容,强调综合性,注重逻辑推理能力
高考试题具有抽样性、选拔性特点,高考地理试题一贯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强调综合性,注重逻辑推理能力。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6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要求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思考、分析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7题关于扎龙湿地的考查,整体上考查自然地理,涉及湿地形成的条件、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影响盐度的因素等内容,既考查了主干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运用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与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传承生态文化,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地理学科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历来在高考试题中的“环境保护”选考内容中有突出体现。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4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国新课标卷Ⅲ第43题“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林”,体现了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在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方面有更大突破,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的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的震后重建采取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的意义,在旅游地理试题中考查环境修复内容实属创新之举。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紧扣新时代主旋律
试题的情境设计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6题,考查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合作共赢的相关问题;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6题以“一带一路”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为背景资料,考查了交通建设的影响、工业分散等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典例2】(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6)(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分析】节选的两问以中俄经济合作为背景,考查与天然气项目建设相关的交通条件改善、项目合作优势等。
第(1)题,港口是新建的,对本项目的价值是解决高纬度海域海洋运输轮船停靠的问题,从材料看,该项目的原料模块体积大,重量大,需通过海运,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建成后,可以依托港口将天然气产品向目标市场运送,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答题的关键词是:保证项目进行;获得经济收入。对于周围区域发展来说,港口可以扩大联系,原本落后、开发程度低的区域有了发展契机,海上经济活动可以以此为基地加强联系。另一方面,据图可知陆上区域有鄂毕河,联系范围广,港口靠近河口,可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答案关键词是:为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为河运提供中转服务。
第(4)题,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是开发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俄罗斯具有资源优势和开发的技术优势,材料中提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建了85%模块的建造。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强。另外,比较而言,我国资金、运输能力、市场等也是优势。答题关键词是:俄罗斯优势:资源丰富;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
【答案】(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二、区域地理备考管见
1.突破“区域认知”关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认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区的区域,从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复习我国西北地区区域特征内容时,用整体性原理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整理,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自然与人文结合,依据以下框架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
2.以主干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思维模板
对地理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要善于归纳。重视知识和问题的有效联系,形成多用常用的答题“模板”,便于检索,随时调用,形成待命的“常规武器”。如分析影响水力资源主要因素,构建的思维模板如下:
3.采取微专题归类方式复习
微专题归类方式即从个例上升为一般性方法,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如将“我国河流洪涝灾害及其治理”作为一个微专题归类复习,其要领如下:
(1)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
(2)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强弱的变化;台风的影响;(以上南方河流居多)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诺现象。②人为原因——上、中游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重,下游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
(3)治理措施:可以概括为“保”“调”“疏”。
“保”——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如长江天保林,退耕还林)。
“调”——建设水利枢纽,调节水量,削峰补枯(如三峡工程,长江中游退田还湖)。
“疏”——河道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加固大堤(如荆江),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如淮河、海河)等。
4.关注生活和时代主题
学习地理要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地理现象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注意积累,开门读书,关注生活和时代主题。如人地协调观,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观,全球视野与合作共赢等。复习中应该有选择性地收看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如《新闻联播》《新闻周刊》《一周时事综述》,选择性地读一些与时事政治有关的报刊,如《半月谈》《时事》等。平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
5.掌握区域图的判读技巧
高考区域地理考查以非选择题为主,区域地图是信息载体之一,掌握区域图的判读技巧是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区域地图一般由图名、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图例、注记构成。区域图的判读步骤如下:
(1)第一步:区域定位。即读出图所反映的区域“在哪里”。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区域轮廓、地带性特征、特殊地理事物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的位置,描述其位置特征,如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2)第二步:分析区域特征。即提取和解读信息,读出图中“有什么”。提炼出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特征,分析特征的成因及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3)实现试题“设问”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链接。即将考查内容与所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重新组合、迁移转化,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通道。
【典例3】(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36)(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本题是以世界区域为背景的综合题,兼备对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考查。
第(1)题,题干要求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找出索瓦附近有利于卤水蒸发的条件。根据区域图定位,索瓦位于南非高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卤水蒸发;附近有盐沼地,说明索瓦附近地势较低,利于卤水汇集。结合所学知识,索瓦所在的南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利于卤水蒸发。
第(2)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题目限定“社会经济条件”,可以从原料、地价、市场、交通等方面作答。读区域图,从该区域特征分析,索瓦附近有盐沼地,说明靠近原料地;该地地广人稀,说明发展空间广,地价较低,有利于索瓦建纯碱厂;由于非洲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主要销往距离较远的南非,距离市场远。
【答案】(1)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