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宝藏》节目浅谈博物馆宣教创新

2018-12-06王林汪启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9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创新

王林 汪启航

摘 要: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引发了人们对博物馆、文物的持续关注,这是博物馆宣传教育的一次实践创新。博物馆宣教是自现代意义博物馆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其左右的重要职能,创新是这一职能的发展动力。通过回顾博物馆宣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时代博物馆宣教创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分析其中利弊可为当今博物馆宣教工作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国家宝藏》;博物馆职能;宣教;创新

2017年底,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并迅速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引发关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九大博物馆、27件珍贵文物、众多著名文博考古工作者及当红明星联袂演绎“国宝重器”的前世今生故事,集科普、娱乐于一身,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一波关注博物馆、文化遗产的热潮。《国家宝藏》不仅是电视综艺节目的大胆创新,即全新的“记录式综艺”[1],也是博物馆联合电视台,借助电视综艺、互联网等传播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进行的一次宣教创新。

1 博物馆宣教的含义

宣教是现代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博物馆藏品及其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为手段,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这项博物馆专业工作以其载体的特殊性、内容的丰富性、受众的广泛性和自主性、方式的多样性和寓教于乐性而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及其他宣教活动。宣传、教育两者往往相互借鉴、融合、促进,共同体现着博物馆的宗旨——为社会服务。央视《国家宝藏》表现出博物馆宣教两大职能的融合,九大博物馆既宣传了自己的特色馆藏,观众又从中学习到了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了民族和文化自信,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

博物馆宣教的载体是直观的实物,主要是文物还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标本等。博物馆宣教活动就是要充分且正确地发掘这些藏品的内涵和外延,让观众产生感性认识。博物馆宣教服务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及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质量,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责任感和审美观念,提供人文旅游观光,增益身心健康。宣教服务的受众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等的限制,可以辅助在校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教育,可以为成人提供终生教育或回归教育,甚至有供视觉、听力障碍者等特殊群体参观的博物馆。同时,宣教对象具有自主性,观众可以通过各自意愿各取所需。在宣教中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整机制,从而形成博物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达到最佳宣教效果。博物馆能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宣教活动,但任何手段的运用都要体现寓教于乐,让看似枯燥的知识易于被观众接受、吸收。《国家宝藏》将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文物的“前世传奇”通过当红娱乐明星以舞台剧、话剧等形式演绎出来,娱乐性较强;“今生故事”则主要为文博考古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员从不同方面讲述这件文物的不同侧面,如价值、制作工艺、流传、修复等,知识性较强。

2 历史回顾及当代博物馆宣教利弊浅谈

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发展历程是一次又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创新,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时代烙印。

从理论层面上看,博物馆自诞生之初起即具有通过收藏、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如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兴起的收藏珍品的场所和罗马共和时代的供贵族观赏学习的陈列室。14—18世纪,欧洲相继发生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与初期发展和启蒙运动,近代博物馆产生的思想和物质条件即是在这些社会大变革中奠定的。19世纪中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已上升到理论层次[2]。自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以来,博物馆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分别在1946年、1956年、1961年、1974年、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对博物馆定义有过修改,但无一例外的都包含有“公众”“教育”和“传播”等字眼[3]。

从技术层面上看,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机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的信息技术时代,博物馆宣教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和现在还在使用的主要方式——陈列展览见证了这三次重大变革。18世纪后半叶,欧美资深大博物馆基本都有专为陈列展览而设计的陈列室,但大部分展品庞杂罗列,没有多少辅助陈列材料。从“三位一体”式陈列到以陈列柜为核心内容的“标准化运动”,再到大通柜式陈列推广,博物馆宣教的表现力借助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丰硕成果得到了极富影响力的提高,如声光电环境的烘托、辅助展品的扩展等,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参观学习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博物馆的宣教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定位服务、全息及全景技术等深刻影响着甚至已经在改变着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内容、特征、方式等。

通过简单回顾博物馆宣教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如下结论:①回顾历史,博物馆宣教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内在灵魂,不可或缺。②有效地将收藏品和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社会公众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社会价值,而创新博物馆宣教及其方式是一个博物館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不竭动力。③在现今的信息化、娱乐化、碎片化时代,博物馆宣教只有运用最新潮的思维理念和电子信息技术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点,以达到最佳的宣教效果,丰富人们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这是社会潮流所向。④从陈列讲解、书籍宣传品出版到电化教育、开展夏令营、建立教育基地,再到现在的社区(生态)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博物馆宣教的创新涵盖了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博物馆宣教逐渐从以博物馆为主场中走出来,走进学校、社区、电视台,甚至虚拟网络空间。

在信息技术带给博物馆宣教诸多创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弊端。自媒体的发展让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错误信息产生的概率大大增加,网络传播又将许多错误信息的影响面扩大许多倍。博物馆宣教工作的载体是文物,其真实的历史信息需要科学发掘,不容随意篡改,某些人粗心的错误或者另有企图的恶意扭曲往往使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影响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2009年底的“曹操墓事件”中,专家、官员、媒体、网民等各方就真假问题进行的激烈争论,成为当年的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网络在博物馆宣教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便捷的发表意见的场所,又是谎言的温床。借助互联网技术,各种信息呈现指数爆炸性增长,博物馆宣教活动也出现了信息爆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宣教的内容和形式又显得枯燥和同质化,则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达不到较好的宣教目的。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宣教工作已不是单单一家博物馆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博物馆行业内部之间、博物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通力合作。

《国家宝藏》节目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宣传形式大于知识内涵、历史细节不够严谨、“今生故事”有些牵强。但仅从博物馆宣教方面而言,它是成功的,据多方数据统计,自2017年12月初节目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节目里介绍的博物馆(院)参观人数较去年同期提升50%[4]。

3 结语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宣教创新远远没有结束,利弊共存,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扬长避短。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博物馆宣教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业务能力建设,根据本馆特色,采取合适方式,打造新颖的宣教内容,让观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在碎片化、海量化、同质化的信息时代,就更要注重研究观众心理。其次,博物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在信息海洋中的灵敏度,分辨不实信息,及时更正,将错误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后,博物馆行业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学科和部门,尤其是历史学者、信息技术产业、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类行业进行密切配合,让博物馆宣教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娱乐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珏.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N].人民日报,2017-12-28.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崔波.博物馆定义大盘点[N].中国文物报,2017-10-25.

[4]王征.感受“一眼千年”增强文化自信——《国家宝藏》第一季研讨会侧记[EB/OL].(2018-4-9)[2018-11-13].

http://www.sach.gov.cn/art/2018/4/9/art_722_148331.html,2018-04-09.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创新
《国家宝藏》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
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