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中表山状貌词汇对比研究

2018-12-04李京晶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关键词:尔雅说文解字

李京晶

摘 要: 《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部辞书,本文以《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中收录的表山状貌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系统梳理了所收录表山状貌词汇的特点,初步探究了先秦至两汉时期修辞词汇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关键词: 《尔雅》 《释山》 《说文解字》 《山部》 表山状貌词汇

《尔雅》是中国第一部词典,学界一般认为它成书于先秦时期,《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其成书于两汉时期。历来学界就有“《说文解字》宗《尔雅》”的观点,集中在释词和释义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是由于《说文解字》在字词的释义和编纂理念上对《尔雅》具有一定的继承和创新。通过统计、整理和对比分析,《尔雅·释山》共收录字50个,《说文解字·山部》共收录字65个,比《尔雅·释山》多收录15个字,其中两者都以“表山状貌词汇”为主。宗廷虎在《汉语修辞学史》中将汉语修辞学分期划分为九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指先秦,主要指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期;第二个时期指两汉,主要特征是古代修辞学的成长期。

通过对比分析《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表山状貌的词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共同收录表山狀貌的词;二是《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表山状貌的语义场分类分析。

一、《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共同收录表山状貌的词

《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共同收录词有13个,其中共同表山貌状的词汇为4个,如下:

(一)相同字形相同释义,共同收录字3个。

1. 岑 《尔雅》:“山小而高,岑。”①

《说文》:“岑:山小而高。”

都是把山大且高称为岑。

2. 密 《尔雅》:“山如堂者,密。”

《说文》:“密:山如堂者。”

都是把形似堂室的山称为密。

3. 嶠 《尔雅》:“锐而高,嶠。”

《说文》:“嶠:山銳而高也。”

都是把尖而高的山称为嶠。

(二) 相同字形不同释义,共同收录字1个。

巒 《尔雅》:“峦,山堕。”指形状长而狭的山。

《说文》:“巒:山小而銳。”指小而尖的山。

由此可见,二者共同所收录表山状貌的词汇中,以表山高的词汇为主,而且《说文解字》并未完全遵循《尔雅》的释义,这是由于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

二、《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表山状貌的语义场分类分析

《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表山状貌的词汇主要分为三类:表高的同义义场、表山的独有特征区别反义义场和表其他状貌的义场。二者所收录表山状貌的词汇共50个(兼类字词不重复计算),其中表高的同义义场22个,表山的独有特征区别反义义场6个,表其他状貌的义场34个。分类如下:

(一)高的同义义场。

《尔雅·释山》收录字词共5个,如下:

(1) 崧(sōng)② 《尔雅》:“山大而高,崧。”

(2) 岑 《尔雅》:“山小而高,岑。”

(3) 峤 《尔雅》:“锐而高,峤。”

(4) 峘(huán) 《尔雅》:“小山岌大山,峘。”指高过大山的小山称为峘。

(5)厜 (zuī wēi) 《尔雅》:“崒者,厜 。”指山峰高峻称为厜。

《说文解字·山部》收录字词共17个,如下:

(1) 岌(jí) 《说文》:“山高皃”

(2) 嶠 《说文》:“山銳而高也。”

(3) 岑 《说文》:“山小而高。”

(4) 崝(zhēng) 《说文》:“嶸也。”指高峻貌。

(5) 崛 《说文》:“山短高也。”

(6) 崔 《说文》:“大高也。”

(7) 峨 《说文》:“嵯峨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

(8) 嶸 《说文》:“崝嶸也。”指高俊貌。

(9) 崒(zú) 《说文》:“危高也。”指高峻貌。

(10) (lì) 《说文》:“巍高也。”指山高大貌。

(11) 嶘(zhàn) 《说文》:“尤高也。”指山特别高。

(12) 嶢(yáo) 《说文》:“焦嶢,山高皃。

(13)  (jùn) 《说文》:“高也。”

(14)(qiáng) 《说文》:“山 也。”

(15) 嶙 《说文》:“峋,深崖皃。”

(16) 峋 《说文》:“嶙峋也。”

(17) 嵌 《说文》:“山深皃。”

表1中“+”表有这一属性,“-”表没有这义属性,“±”表可能同时兼有这一属性,以下同。

由表1可得,二者共收录表山高的同义词共22个,其中收录的“岑”字和“峤”字在表中不重复出现。表示高的同义义场分类特点主要:一是以《说文解字·山部》收录字为主,共收录字17个,占总收录字77%;《尔雅·释山》收录字为5个,占总收录字23%。二是在区别特征词义“高”“极高”“峻峭”三者中,按照由高到低的次数依次为:表示山“高”最多,共计14次;其次表示山“峻峭”,共计7次,最后表山“极高”,共计3次。

《尔雅·释山》中表高的同义义场所收录字共5个,其中表高的字4个,表峻峭的1个;《说文解字·山部》表高的同义义场所收录字共17个,表高的字9个,表极高的3个,表峻峭的5个。《说文解字·山部》表高的同义义场字远多于《尔雅·释山》所收录字,且《尔雅·释山》无收录表“极高”的词汇,《说文解字》山部字收录,可见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修辞词汇不断发展,数量增多,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强化。

(二)表山的独有特征区别反义义场。

主要是指的三组:

(1)《尔雅·释山》

①磝(áo) 《尔雅》:“多小石。”

礐(què) 《尔雅》:“多大石。”

②岵 《尔雅》:“多草木。”

峐(gāi) 《尔雅》:“无草木。”

(2)《说文·山部》

嶅(áo) 《说文》:“山多小石也。”

嶨(xué) 《说文》:“山多大石也。”

在《尔雅》和《说文解字》里面这种反义义场词汇较为少见,可见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山的独有特征的区分范围较大,仅用较为简单的区别特征如有无“大石、小石、草木”等。

(三)表其他状貌的义场。

(1)表山的面积大小

《尔雅·释山》收录字词共4个,如下:

崧 《尔雅》:“山大而高。”

岑 《尔雅》:“山小而高。”

扈(hù)《尔雅》:“卑而大。”指低而大的山称为扈。

岿(kuī)《尔雅》:“小而众。”

《说文·山部》收录字词共3个,如下:

巒 《说文》:“山小而銳。”

岑 《说文》:“山小而高。”

由表2可知,二者共收录表山的面積大小义素共6个,其中收录的“岑”字不重复计算。这一类主要特点是表山大和山小义项次数一样,分布均匀,这一类描述性修辞词汇发展较为平缓。

(2)描述山的组成成分

《尔雅·释山》收录字词共7个,如下:

磝 《说文》:“多小石。”

礐 《说文》:“多大石。”

岵 《尔雅》:“多草木。”

峐(gāi)《尔雅》:“无草木。”

崔嵬 《尔雅》:“石戴土谓之崔嵬。”

砠(jū) 《尔雅》:“土戴石为砠。”指上头有石头的土山称为砠。

岫 《尔雅》:“山有穴为。”

《说文·山部》收录字词共4个,如下:

屺(qǐ) 《说文》:“山無草木也。”

岨(jǔ) 《说文》:“石戴土也。”

嶅 《说文》:“山多小石也。”

嶨 《说文》:“山多大石也。”

综上所述,可见山的组成成分收录字词主要指从石头大小、有无草木和覆盖物等有关,这类词汇的主要特征:一是《尔雅·释山》比《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词汇要多;二是《尔雅·释山》包含《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的词汇,证明《说文解字·山部》字在描述山的组成成分这类词汇上完全继承《尔雅》。

(3)描述山的外形特征。

《尔雅·释山》收录字词共14个,如下:

陟 《尔雅》:“山三袭。”指形似三重累叠的山称为陟。

英 《尔雅》:“再成。”指两重累叠的山称为英。

坯 《尔雅》:“一成。”指一重的山称为坯。

峄 《尔雅》:“属者。”指相互连接的山称为峄。

蜀 《尔雅》:“独者。”指单独的山称为蜀。

章 《尔雅》:“上正。”指顶上平正的山称为章。

隆 《尔雅》:“宛中。”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山称为隆。

密 《尔雅》:“山如堂者。”

盛 《尔雅》:“如防者。”指形似提防的山称为盛。

峦 《尔雅》:“山堕。”

隒(yǎn)《尔雅》:“重甗。”指形似两甗重叠的山崖称为隒。

霍 《尔雅》:“大山宫小山。”

鲜 《尔雅》:“小山别大山。”

厒(qiè)《尔雅》:“左右有岸。”指两边有水流而成为岸的山称为厒。

《说文·山部》收录字词共4个,如下:

岛: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

综上所述,在表山的外形特征上,共收录字词计17个,以《尔雅·释山》收录字词为主,共收录字13个,占总词数76%;其次,是《说文解字·山部》收录词4个,占总词数24%。这类词的特征主要是:一是《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词汇没继承性;二是《说文解字·山部》字少于《尔雅·释山》,在表山的外形特征上的词汇发展相对缓慢,数量较少。

(4)描述山的特殊状貌。

山西 《尔雅》:“曰夕阳”指山的西面称为夕阳。

山东 《尔雅》:“曰朝阳。”指山的东面称为朝阳。

由此可见,《尔雅·释山》收录了方位名词,《说文解字·山部》无收录。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尔雅·释山》和《说文解字·山部》在表山状貌的词汇中,两者相同点:以表山高的同义义场和表山状貌的其他义场为主;以表山高的同义义场的词汇收录最多,种类最多,二者都侧重对表山高的描述变化。两者的不同支出,主要是《尔雅·释山》所收录表山状貌的词汇要少于《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的词汇,相较于《说文解字·山部》所收录字的种类较少。这是由于《说文解字》成书晚于《尔雅》,它所收录的词汇本质上相较于《尔雅》更为丰富,数量更多,但《说文解字·山部》字中对山的组成成分所收录的要少于《尔雅·释山》。

由此可见,在修辞词汇上,首先,先秦时期所收录的词汇相对较少于两汉时期,词汇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次,先秦时期所收录的词汇相较于两汉时期,内容和分类相对单一,两汉时期则是词汇的不断增多和种类的不断增多。最后,两汉时期作为古代修辞学的成长期,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修辞学成就,又对其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注释:

①本文所研究的字的释义依据管锡华的《尔雅》译注本和汤可敬的《说文解字今释》。

②本文所研究的字的注音依据管锡华的《尔雅》译注本和汤可敬的《说文解字今释》。

参考文献:

[1]管锡华.尔雅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448-457.

[2]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14:1254-126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88-190.

[4]刘娟.《说文解字·艸部》与《尔雅·释草》对比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

[5]陈照蓉.《说文》山石类部首及其所从字的语义系统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13-24.

猜你喜欢

尔雅说文解字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尔雅》研究史的立体化构建——朱祖延先生雅学研究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