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风景美 品读文字美
2018-12-03高慧
高慧
一、说教材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文章以灵动的笔触写出了九寨沟的神奇:雪峰奇、古木奇、湖泊奇、瀑布奇、异兽奇。文章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结构合理,构段经典,语言生动,值得积累背诵。尤其是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第三自然段详略得当,是学生习作的范本。
二、说目标
目标及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4.感受九寨沟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课前让学生对照预习手册充分预习,解决生字词,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具有初步感受美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领略课文风景美的同时也要适时地领略课文的文字美,这两者应当是融为一体的,既要让学生通过感悟优美的文字领略九寨沟仙境般的美景,也要把领略九寨沟的美景融入对优美文字的深刻感悟之中。作者在写九寨沟的美景时,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应抓住详略得当的写法,对写作进行迁移训练。最后在鞏固学法上,我找了一篇表达相近的拓展文,比较教材和拓展文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情景交融法、反复诵读法、迁移训练法等教法。
四、说学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形成预习能力。在第三段的学习上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课堂上及时巩固,当堂练习,形成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探究汇报。最后,通过拓展文的比较,巩固和拓展了学法。
五、说过程
1.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检查学生的预习字词和朗读情况。和学生谈话,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找一去过九寨沟的学生说一说印象最深刻的景色。对照课文,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看到的、感受到的。我再简单介绍一下九寨沟的情况,切入主题。
2.曲径探幽,写作迁移
在教学课文重点段第三段时,采用引读、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的等方式读,力求熟读成诵。在教学这一段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一段写到的哪些景色,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到第五自然段的对应词语,点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总结全文。老师引读第五段词语,学生接读第三段相应内容,如师说:“雪峰插云”,生接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从而达到理清层次、诵读训练的目的。
让学生找到雪峰、古木、平湖、飞瀑四种景物中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并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详细写平湖飞瀑?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明白:写作时要抓住最能表现事物的典型特点,找到其典型进行描写。我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这点,迁移到训练学生的写作中去。当堂训练《美丽的森林公园》,你打算写哪些景物,详细写哪些?略写哪些?列出提纲。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第四段时我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圈出关键词。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选自己喜欢的动物读一读,说说它的主要特点。重点体会“也许”的用法,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并训练句式:也许,在 ,有 。学习这一段时,同样让学生找到和第五段对应的词语“异兽珍禽”。最后引导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的“童话世界”和第五段的“人间仙境”想照应,从而明白这个自然段在全文起到总结全文、前后照应、深化主题的作用。
3.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我推荐一篇描写世界遗产的文章——《桂林山水》,默读全文,在旁边写上批注,想一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桂林迷人景色的?和《九寨沟》比较一下,看看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详写的是哪些地方?为什么?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本说课设计中,说课者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没忘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学生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关注课文描写景物的优美时,不忘关注表达方式的优美。即领略风景美,品读文字美,迁移表达美。
在教学课文重点段时,说课者对学生写作写法上的指导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详略得当,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为什么不写?并安排了当堂写作素材的挑拣练习,相当精彩!
在理清课文脉络、指导背诵时,说课者打乱课文的表达顺序,找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词语和前面三四自然段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引读,这样,不用讲解,学生就意会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这一环节的设计,妙到巅峰。
说课者注重句式训练,在训练思维又训练表达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一举三得。在课堂的最后,说课者安排了一篇同主题的文章,从内容到结构上进行了比较,巩固了阅读方法,增加了阅读量。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