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8-11-29汤莉莉
⦿汤莉莉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主张“以读为本”,我认为,读必然是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不过如果是没有目的的读,机械重复的读,为读而读,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好时机,不能获得课堂良好的教学效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
一、促发动机,盘活思维的积极性
曾经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般是以学科知识的讲解开始,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走向新知识,认识新事物,形成平稳的过渡学习,其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细细想来,这样的教学开端,并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从学生饶有兴趣的语文话题进入,开展连续的语文活动,勾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促使他们乐于投身到课堂的学习探索中来。语文课的不同的精彩话题不但让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探索需求,而且使学习活动和知识的掌握关联起来,抓住学生每一次的即时学习动机,转化成为长久稳定的学习动能。
二、拓展范围,训练思维的敏锐度
思维的敏锐度,显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既要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又要能够带领学生走出教材,举一反三,学过一篇,熟悉一类,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他们的语感能力。例如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阅读了7、8、9小节后,我便问同学们有没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有的同学问“‘美好的东西’出现了两次,是同样的意思吗?”“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美好的东西”意思不同就行了,后一个包含更多的内涵,奉献和帮助就是快乐的,但是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调动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感悟。结果,学生的思维多姿多彩:这个说第二个美好的东西还可以是一句关心话,一个微笑,那个说我教会同桌一道习题会很开心……我引导学生想一想:我留下美好的东西,别人看了很高兴,为什么我的生活也会愉快?大家来看看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每一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给”和哪种需要有联系呢?有的说是社交需要,给了别人帮助,就会和大家很友好,有的说是尊重需要,给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尊重这个给的人,有的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帮助了别人就是体现了我的价值,发挥了我的作用,自己的付出获得了成就当然是最快乐的,所以我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学生的思维力量是惊人的,这些创新思维的广度已经远远突破了教材的束缚,这一节课他们收获何止是一篇课文,一个道理,应该是受用一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三、形式灵活多变,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
我们的教材是丰富多彩的,文章的风格各具特色,不同的课文应该有因文而异的教学形式,教学设计要能够灵活多变,课课有精彩,天天出新意,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力。在教学画面感比较强烈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在情感朗读中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美。比如《草原》,草原美,读出来;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会读会唱,还有什么必要讲个里里外外呢;要是教到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比如《一袋麦子》《螳螂捕蝉》,智慧的少年,憨厚的小猪,都来到了课堂,课文的语言空白都在学生创新表演中得以异彩纷呈。学生在说唱画演等活动中,不但促进了对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体验,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思维的火花中加深理解,从不同的思考中吸取营养。
四、课内课外结合,营造创造性实践情境
学习不是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生活语文才是真正的学习天堂,所以我经常引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春天,花坛里迎春花金灿灿,热闹地欢迎我们春节后新学期的入学;夏天,那一排排广玉兰端庄典雅,洁白无瑕,芳香怡人,和莲花相媲美;金秋来临,教学楼后的水杉林都下起了黄叶雨,生活在枝头的那些黑色椋鸟不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了;寒冬送来了香气袭人的腊梅,月季花依然在风中伴我们晨练……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人生的精彩。有的同学在小摊小贩那里购买不健康食品,我就引导他们写倡议书到校园广播台,号召大家树立健康饮食习惯。学习了《水》,我们一起来比较生活在水乡的幸福,水质的变化,让学生调查不乱扔垃圾,不向河里倾倒生活垃圾对我们的环境有哪些作用,并试着写写调查小报告,在实践中学习,把学来的知识应用起来。
实践说明,从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思索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促发学习动机,盘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拓展范围,训练思维的敏锐度,采取形式灵活多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营造创造性实践情境,发挥学科优势,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