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理交融,古典诗词教学的应然走向

2018-11-29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二沟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9期
关键词:理趣首词体悟

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二沟小学 卢 山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指出:“语文课必须要有两种趣味,一种是情趣,一种是理趣。没有了情趣,就缺少真情的感动;没有了理趣,就缺少了深切地体悟。”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究竟是该契合学生认知,以情趣体悟为主,还是该紧扣诗词本质,以理趣为主呢?笔者结合当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偏重理趣,必将陷入目中无生的尴尬中

诗歌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和理趣性,古典诗词的教学就需要凸显古典诗词的内在特点,引领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服务。

如一位骨干教师在执教《游园不值》时,先从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引出古典诗词中拜访高人的文化密码,然后以互文参读的方式探寻这首诗内在的独特个性。教学“苍苔”时,教师拓展诗句“春来不是人慵扫,为惜苍台亲落花”,让学生感受“苍苔”幽寂、孤立而细微的意象特征;教学“屐齿”时,教师补充诗句“两屐上层楼,一目略千里”,让学生在鲜明的画面下感受“屐齿”在古典诗词中所承载的“游玩、赏景”的独特意象……在学生理解了大意之后,教师利用自己解读诗歌认为的诗眼——“关”,引领学生探寻“关”的原因,想象“关”的情形,洞察“关”的结果,如此教学,直接让四年级学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但这位教师似乎并不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出示了陆游的名篇《马上作》,让学生了解宋代诗歌在主旨表达上更侧重于哲理揭示的特点。

这首诗的教学完全属于典型的偏重于理趣,学生在教师强势的点拨与引领下亦步亦趋,忙于应付、疲于接受,丝毫没有任何自己独特的思考空间与余地。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说过:“趣味性是活动的源头,更是生活的内在动力。”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没有了这种认知情趣的浸润与支撑,课堂教学必然会陷入无聊而生硬的尴尬之中。由此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有情有趣、情意绵绵的课堂氛围,但这一案例的教学在理趣和情趣的制衡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未能从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体验起点入手,导致走向了歧途。

二、偏重情趣,必将陷入缺乏含量的肤浅中

关注诗歌教学的情趣,是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要体现,更是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的有效载体。但如果阅读教学一味地、毫无节制地偏重情趣,也并非明智之举。

曾经聆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题西林壁》时,学生读了几遍诗之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横看成岭侧成峰,( )各不同”,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很多学生不明其意,出现的读法五花八门。笑声过后,教师相机引导:原来诗歌中的“远近高低”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庐山的。随后教师拓展补充:除了这些角度,还有其他角度吗?学生先结合诗歌中的文字,拓展了“横”“侧”这两个角度,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又补充了“上下左右”。紧接着,教师再次扩散学生思维:除了角度不同,还有可能会有怎样的视角变化?于是,学生分别从季节、天气等多个角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尝试将诗歌改写为:横看成岭侧成峰,东西南北各不同;上看成岭下成锋,春夏秋冬各不同,进一步体悟诗歌所蕴藏的哲理。

整节课情意盎然,趣味十足,学生在朗读诗歌、改写诗歌的过程中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更体验到了诗歌创作的愉悦与自豪。然而,最后体悟诗歌蕴藏的哲理却突然断了弦,没有了理性思维的照耀,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度体悟就流于形式,一首闪烁着哲理之光的名篇佳作,就这样消弭在学生的一片欢笑声中……

三、情理交融——古诗词教学的应然取向

鉴于上述案例的分析,笔者以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理直气壮地追寻理趣和情趣,但也不能过度偏向于其中一种,而需要在理趣光辉的烛照之下,展现独到的情趣光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入感知,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基。那怎样才能做到情趣与理趣的交相辉映呢?笔者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师:怎样才能将这首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凸显出来呢?请大家闭上自己的双眼,聆听教师的范读,在想象中感受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这是一幅典型的幸福村居图。

师:请你带着自己的幸福之感来诵读这首词。

师:你们认为,这首词中哪个人物是最幸福的?

生:老两口,他们居住在优雅美丽的环境中,又有懂事、能干、调皮的三个儿子,一定是最幸福的。

师:是啊!面对此情此景,他们老两口悠闲地坐在门口,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多棒啊!一个懂事能干,一个心灵手巧,一个调皮可爱,我们真是幸福啊!

……

师:其实,大家所说的就藏在词中的一个字中,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醉!

师:一个“醉”字,既被美丽的景色所醉,又被家庭的温馨和幸福所醉!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最幸福的应该是小儿子。他一幅无忧无虑的样子,你看,他就是剥莲蓬时也是趴在那里的,双脚一定在不停地摆动呢!

师:还能再想象一下小儿子的样子吗?用你的想象补充,让这位可爱的小儿子更加幸福。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调子,或许还会在草地上打上几个滚。

师: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孩子了吗?

生:自由自在。

生:天真活泼。

师: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家人啊!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在一边诵读,一边想象的过程中,将原本无声而生硬的语言变成了富有灵性而情趣的画面,将平白的诗句幻化成了斑斓的图景,不仅让整节课富有情趣,更充盈了理趣,让学生在大道无痕之中入境体验,体悟情感,促成了诗歌教学鲜活的境界,可谓一举双得。

古典诗词本身就具备了鲜活的情趣、深刻的理趣,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如果硬性地选择任何一种偏向,都会使得课堂教学陷入瘸腿的尴尬之中。为此,教师既要遵循诗歌的文本内涵,又要契合学生的内在认知,真正为学生渗入到诗歌的内核世界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理趣首词体悟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神回复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成长——我与蜗牛宝宝共成长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宋高宗的眼力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浅析近年《中华诗词》的理趣诗及其启示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