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出手时就出手
——浅谈信息资料链接的时机把握

2018-11-29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9期
关键词:虎门销烟借物资料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张 敏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各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必须要在适切的时机下运用,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信息链接,作为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承载着丰富认知、深化主题等重任,只有真正把握好启发和运用的契机,进行适时链接,才能有效启迪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真正为阅读教学效益的发展奠基。

一、课前拓展,在链接中唤醒阅读期待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以及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就是指学生在阅读之前和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基于生命个体和社会等综合性的复杂元素,在心理层面上所事先形成的结构图式和积极的阅读趋向。为此,信息资料的拓展与链接就是要在学生还没有形成阅读动力之前,介入学生的思维意识深处,唤醒他们的阅读热情。古语有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为学生提供链接的信息资源,可以起到营造阅读氛围、唤醒阅读期待的作用,真正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奠基。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学生对于萧红及其创作的《呼兰河传》并不了解,甚至有不少学生都没有听说过。如果就这样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拓展了著名文学家茅盾对萧红及其《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阅读了茅盾的评价,学生首先对萧红和《呼兰河传》的文本特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教师相机将这一评价作为引领学生解构文本的基本抓手,在初步阅读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

有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先期了解,有了对文本感知的基本抓手和策略,学生从开始一个机械的阅读客体转变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主体,信息资料的链接与拓展不仅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同时也更好地指明了阅读方向,教师在学生最需要资料介入时及时拓展资料,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课中拓展,在链接中深化认知体验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逐步揭开文本秘妙的层层面纱。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及时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尤其是涉及文本的核心主题和重点段落时,教师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乘势插入资源,强化课堂内外的彼此渗透,在不同角度的借鉴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将其与所要教学的作品形成融合、通透之势,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感悟。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教师紧扣“伟大壮举”一词,引领学生在整体性把握文本内容时,感受虎门销烟时场面之“壮”、人数之“壮”、数量之“壮”,不断深入地感知文本表达的内在意蕴。但随着文本感知的不断丰厚,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虎门销烟是中国人的事情,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摩?为什么老百姓在虎门销烟时会如此群情激愤?很显然,这样的问题与虎门销烟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文本中是无法寻求到准确答案的。为此,教师在学生产生困惑之时及时进行资料的拓展与补充,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感受鸦片对于清朝政府和当时的人民带来的是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毒害,也相机体悟了帝国主义商人的恶毒与狡诈。有了这些资料的及时链接,学生对于刚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上,这一案例中的资料拓展与链接非常及时,是该出手就出手。试想,如果过早地在课堂教学之初就出示资料,学生必然不知教师之用意,没有将最有效的资源运用在最需要的时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只有契合学生认知的内在规律,迎合学生内在的认知困惑,资料链接才能做到运用效益最大化。

三、课尾拓展,在链接中强化悦纳积累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些“例子”不仅是可供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资源,同时,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也是值得学生深入探究的重要资源。如果仅仅依靠一学期的二十几篇课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进行适度的添加和链接,合理地依靠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拓展,进一步丰富认知资源,拓展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基。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将文本运用最为典型的借物喻人手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意识到作者正是利用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特点来暗衬宋庆龄的特点,让学生准确感知借物喻人表达的基本特色。如果教师此时就认为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而鸣金收兵,那学生的认知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效果。为此,教师在这篇课文教学完毕之后,先后拓展补充了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文本:一篇是明代爱国将领于谦所写的《石灰吟》;一篇是邓颖超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所写的《海棠花开》。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方法,尝试自主感知与解读这两篇文本,并探寻这三篇文本之间的共性特点,从而进一步明晰了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本质特点,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在趁热打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拓展和链接起到了强化积累的作用。

纵观这一案例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固有的层面上,而是通过课尾的积累与补充,形成了相同体系下的类群文本,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积累,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资料的拓展与链接是夯实课堂厚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认知基点,把握资料拓展的链接时机,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真正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奠基。

猜你喜欢

虎门销烟借物资料
虎门销烟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原创音乐剧《虎门销烟》的人物造型创作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对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