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测

2018-11-28高世华池细俤李国玉吴文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菌液菌落真菌

高世华,池细俤,李国玉,吴文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 检验科,福建 南平353000)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系侵袭性深部双相真菌,多见于AIDS患者,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但近年来临床上非AIDS患者患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也逐年增加。现将某院2015年至2017年间收治的PSM病例资料及PM实验室检测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15.01-2017.11某院共收治PM感染13例;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34-79岁; PM菌株来源:分离自患者的痰标本10株、鼻咽部拭子1株、血液标本6株、创口分泌物1株(其中1患者在血液、创口分泌物同时分离出PM,1患者在血液、鼻咽拭子同时分离出、3患者在血液、痰标本同时分离出)。PM检出的月份:一月1例、三月1例、四月2例、六月2例、八月3例、九月1例、十一月3例。

1.2仪器与试剂

1.2.1主要试剂 济南贝瑞特科技有限公司的血平板、沙保弱培养基;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棉蓝染色液;法国生物-梅里埃的血培养瓶;ThermoFisher真菌药敏板。

1.2.2主要仪器 法国生物-梅里埃的Bact/Alert120血培养仪;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的隔水培养箱、MJX-70BX霉菌培养箱。

1.2.3质控菌株 ATCC6258、ATCC22019。

1.3方法

1.3.1菌种鉴定 血培养应用Bact/Alert120血培养仪进行,阳性指示后移种沙保弱培养基;痰标本直接接种沙保弱培养基,分别放置37℃及25℃培养,逐天连续观察,菌种鉴定参照《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1]。

1.3.2药敏试验取培养48 h的37℃培养的酵母相菌落,配成0.5McFarland浓度的菌液,将100 μl菌液加入11 mlYeastOne肉汤,使终浓度为(0.5-5)×104cfu/ml,药敏试验操作按照《ThermoFisher真菌药敏板说明书》,同时取10 μlYeastOne肉汤菌液接种沙保弱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37℃培养48-60 h观察结果,记录无红色或紫色出现的微孔中药物浓度最低者为MIC值。如ATCC6258、ATCC22019质控结果符合要求,并且菌落计数结果为(50-500)个/平皿,则接受本次药敏结果,如质控结果不符合要求或每平皿菌落小于50或大于500个则重新试验。

1.3.3生物安全 为防止实验人员吸入含PM的气溶胶而感染,所有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均须在B-2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1.3.4数据分析药敏试验的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

2 结果

2.1病例资料分析

13例PM感染患者:AIDS患者5例,急性毒蕈中毒1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2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支气管扩张并咯血1例,慢阻肺、2型糖尿病1例,肾移植术后1例、肺结核1例。血液检查结果: WBC(2.24-28.54×109/L)、HB(55-138 g/L)、PLT(29-375×109/L),ALB(20-36.63 g/L),CRP(均值49.83 mg/L),SAA(均值119.19 mg/L);7例患者AST>1×ULN,6例ALT>1×ULN;AST>1×ULN且AST/ALT>1者共6例。患者转归情况:PM感染确诊后,临床采用5-氟胞嘧啶加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除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外其他均症状好转,死亡病例中:1例毒蕈中毒后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非正常死亡, 1例考虑与PM感染致病情加重有关。

2.2病原学检测

其中1例患者骨髓涂片见“腊肠”状的PM菌体;PM在沙保弱培养基经25℃培养24 h后出现直径约0.5-3 mm的霉菌相菌落,并菌落周围开始出现鲜红色;用透明胶取霉菌相菌落表面贴载玻片上,加棉蓝染色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分隔菌丝和帚状分生孢子。37℃培养36 h后可见直径约0.5-2 mm酵母相菌落,并从菌落中央开始出现棕红色。

2.3药敏试验

9种抗真菌药物对PM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其中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50和MIC90较低。

表1 PM的抗真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结果

3 讨论

人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入PM孢子而感染,并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时发病。临床上PM感染多见于AIDS患者,但严重疾病的终末期、免疫功能低下及多脏器衰竭的患者也易感染PM[2,3],本研究病例中非AIDS患者达8/13。提示加强AIDS、严重疾病的终末期、免疫功能低下及多脏器衰竭等患者的管理对降低PSM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PM感染人后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人体需通过细胞免疫进行清除,尤其CD4+细胞对于清除PM具有重要作用。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是AIDS患者易继发感染PM的主要因素[4],且PM可通过刺激AIDS患者体内的HIV-1病毒播散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使患者免疫力持续降低,从而易发生播散性PM感染[2]。病例资料显示AIDS患者感染PM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5例AIDS患者均出现了真菌血症,临床症状加重明显。

本研究中PM感染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上无季节性特征,福建省的雨季主要在春季的3-4月,夏季的6月,故本组患者发病时间也无明显的旱雨季特征,与陈杏春等研究不一致[5]考虑与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全年气候均较潮湿闷热适合PM生长有关[6,7]。随着临床PSM病例的逐年增加,存在PM污染医院环境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可能,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是入院后在住院期间感染发病,部分患者可疑符合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应引起院感管理部门的关注。

PM患者的血常规检验项目如WBC、HB、PLT及血清ALB未发现特异性变化;AIDS患者WBC较低与其HIV感染有关。但所有患者的CRP、SAA均显著增高,均值达49.83 mg/l、119.19 mg/l,提示这两个项目可以做为PM感染标志物用于PSM病程或抗真菌疗效观察。部分PSM患者肝脏可发生实质弥漫溶解性坏死、或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肉芽肿样变、化脓性及无反应性坏死性炎症等病理改变[8],本组患者中AST>1×ULN且AST/ALT>1者共6例(6/7);与胡家光等报道相符[9],即AST>1×ULN且AST/ALT>1可以做为PSM患者肝脏病理变化的辅助指标。

部分PSM患者可无典型临床症状或者症状轻而易被其基础病掩盖,且PSM患者肺部症状与肺结核相似,临床上易发生漏诊、误诊。因此对可疑患者应及时通过采集痰、血液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目前对PSM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传统的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偶尔也可在PSM患者的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检测出典型的PM菌体[10],因此加强血液检验人员对PM镜下形态的识别能力的培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痰标本接种沙保弱培养基置25℃培养,初培养平均72 h才出现肉眼可见菌落,为了提高阳性率微生实验室对疑似PSM患者的真菌培养需连续观察1周以上。

国内外学者针对PM等双相真菌的药敏试验大多选用酵母相进行试验[11],但目前PM在内的双相真菌的药敏试验的菌液浓度、孵育温度与时间、判读折点等无权威的标准。本研究也发现药敏试验中PM的菌液浓度不易标准化是导致结果重复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中发现不但PM菌落的生长情况及菌丝发育情况差异性很大,而且不同菌落制备的相同McFarland浊度的PM菌液的菌落计数结果可显著差异,因此PM药敏试验中菌液除了要进行McFarland比浊仪测定浓度外,还要同时进行菌落计数,只有菌落计数符合要求才接受本次药敏结果,如不符合则需重新试验,实验室应高度关注。

由于目前CLSI无针对PM的药敏折点,所以药敏结果仅向临床报告PM的MIC值,和本单位PM的MIC50和MIC90统计结果,做为临床医师选药参考。临床上PSM的抗真菌冶疗方案主要是: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12],本研究药敏结果显示PM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50和MIC90均较低,提示上述药物对PM的敏感性较好。

猜你喜欢

菌液菌落真菌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中国高等大型真菌的主要代表物种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沙门菌和志贺菌通用增菌液增菌效果实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