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松弛素水平与冠心病病人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分析
2018-11-28,
,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阻塞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继发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是临床中冠状动脉阻塞、狭窄,或冠状动脉出现血栓,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致的心脏病[1]。松弛素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参与调节生殖系统、垂体分泌、心血管系统等生理过程的一种活性多肽,与心血管疾病病理进程密切相关。动脉硬化度指数(AASI)是一种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型指标,CHD病人血压水平与其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但关于血清松弛素与CHD病人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报道较少[2-3]。本研究将在我院就诊的120例CHD病人纳为CHD组,分析不同类型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支数CHD病人血清松弛素水平与AASI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CHD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制定的全球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5]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6]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②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心电图或心肌酶学检查为阳性;③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确诊为CHD;④年龄40岁~75岁;⑤临床资料完整;⑥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⑦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肌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期有手术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其他腺体疾病者;免疫缺陷者;精神异常者。男79例,女41例,年龄60.21岁±7.35岁。另选取我院同期以胸闷、胸痛为主诉就诊,初诊为CHD,但心电图、心肌酶检测正常,CAG检查结果正常的66例病人纳入对照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59.46岁±7.22岁。
1.2 病例分组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检测和CAG检查结果将120例CHD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3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
应用德国西门子Artis zeego血管造影机行CAG检查,以判定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回旋支的狭窄率和狭窄支数,将一支血管狭窄率为50%以上者纳入单支血管狭窄组(57例),将两支血管狭窄率为50%以上者纳入双支血管狭窄组(36例),将3支或3支以上血管狭窄率50%以上者纳入多支血管狭窄组(27例)[7]。
1.3 观察指标
1.3.1 AASI 采用ri-cardio型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德国Rudolf Riester)测量病人24 h收缩压(SBP)和24 h舒张压(DBP),08:00~19:59间隔15 min测量1次,20:00至次日早晨07:59间隔30 min测量1次,以SBP为横坐标,DBP为纵坐标,计算斜率(β),AASI=1-β。
1.3.2 生化指标 所有病人空腹10 h后于07:00~09:00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罗氏c311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用血糖仪测定血糖(GLU)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松弛素水平。
1.3.3 血清松弛素水平与CHD病人AASI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松弛素水平与CHD病人AASI的关系。
2 结 果
2.1 CHD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CHD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病史、DBP、SBP、空腹GLU、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血清松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各组血清松弛素水平及AASI比较 SAP组、UAP组、AMI组血清松弛素水平及日间AASI、夜间AASI、24 h 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松弛素水平、日间、夜间AASI及24 h AASI均显著高于SAP组和UAP组(P<0.05)。详见表2。
表2 各组血清松弛素水平及AASI比较(±s)
2.3 冠状动脉不同狭窄支数CHD病人血清松弛素水平及AASI比较 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狭窄组血清松弛素、日间AASI、夜间AASI、24 h 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松弛素水平及AASI随着血管狭窄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详见表3。
表3 冠状动脉不同狭窄支数CHD病人血清松弛素水平及AASI比较(±s)
2.4 血清松弛素水平与CHD病人AASI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松弛素水平与CHD病人日间AASI(r=0.618,P<0.05),夜间AASI(r=0.537,P<0.05)和24 h AASI呈正相关(r=0.506,P<0.05)。
3 讨 论
CHD是在全球人类疾病负担和死亡中居首位的一种心脏病,CAG检查为其临床诊断金标准,但其具有客观局限性,生化标志物常用于评估心脏事件病人预后,寻求CHD早期诊断和病变程度评估的敏感性血清标志物是研究热点[8]。CHD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病程延长,疾病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挑战,故该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有助于减缓CHD病程,改善病人长期预后[9]。松弛素是由A(22个氨基酸)、B(35个氨基酸)两条肽链组成的多功能胰岛素样活性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早期研究已检测人体心肌组织存在松弛素表达,近期研究表明,松弛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心肌梗死区域的松弛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区域[10]。有研究发现,松弛素是一种胰岛素类生长激素家族的蛋白激素,女性血液中松弛素主要来源于胎盘组织及卵巢黄体,男性血液中松弛素主要来源于前列腺,心血管系统为其重要的靶器官之一[11]。本研究将我院就诊的120例CHD病人纳为CHD组,另将我院同期疑似CHD病人66例纳入对照组,结果发现CHD组血清松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血清松弛素水平与CHD病程进展有关。
AASI可反映人体SBP和DBP的昼夜波动节律关系,进而反映动脉硬化程度,血压的昼夜变化是在体液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下,于夜间处于低水平,从凌晨开始形成第1个高峰,于14:00左右形成第2个高峰,于18:00左右开始逐渐下降,01:00~02:00为最低。机体内分泌紊乱时,外周血管生理功能异常,打破上述血压昼夜波动节律,进而影响靶器官生理活动,损害靶器官,加之高血压的损害作用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管顺应性,导致病人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晨起血压明显偏高[12-13]。本研究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将120例CHD病人分为SAP组、UAP组、AMI组,发现AMI组血清松弛素水平、夜间AASI及24 h AASI均显著高于SAP组和UAP组,提示松弛素和AASI预测AMI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作为CHD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14]。
本研究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将120例CHD病人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血管狭窄组,发现3组血清松弛素、日间AASI、夜间AASI、24 h 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松弛素水平与AASI随着血管狭窄支数增多而升高,说明血清松弛素水平及AASI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其狭窄程度有关[15]。血清松弛素水平与CHD病人日间AASI、夜间AASI和24 h AASI呈正相关,动脉硬化程度增加是引起SBP升高和DBP下降的主要诱因,说明血清松弛素水平和24 h AASI的监测有助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现,提高早期CHD确诊率,早期治疗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16]。
综上所述,血清松弛素可反映CHD病人的动脉硬化程度,在CHD的发生和病程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24 h AASI呈正相关,是诊断及评估CHD预后的新型血清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