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8-11-28,武,,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丹红稳定型体征

, , ,武,,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慢性疾病,目前心血管病病人约2.9亿,每年约350万死于心血管病,位居死亡病因首位[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快,呈进行性恶化趋势,且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猝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纤维帽裂缝等,导致局部心肌供血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疼痛症状[2]。

丹红注射液是通过现代制药工艺,从丹参、红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等功效。现代研究证实,丹红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抑栓、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3-9]。目前丹红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10]。本研究分析不同剂量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国24家医院注册登记使用丹红注射液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68例。入选标准:经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扫描、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病人及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病人;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病人。排除标准:不符合说明书使用丹红注射液的病人。

1.2 研究设计 根据性别、年龄、心绞痛发作次数评分相同原则进行配对筛选后,分为20 mL组和40 mL组,各184例。

1.3 治疗方案 研究药物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使用方法:每次20 mL或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100 mL~50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随访至发病3个月。所有治疗药物均有详细记录。

1.4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止痛时间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的变化;次要评价指标是病人症状体征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3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2.2 诊断方式 20 mL组主要诊断方式是冠状动脉造影(39.9%),其次运动试验阳性(25.3%),再次既往心肌梗死史(19.7%)。40 mL组主要诊断方式是冠状动脉造影(74.9%),其次冠状动脉CT阳性(10.1%),再次运动试验阳性(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两组心绞痛症状评分比较 20 mL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为4.84分±2.85分,95%置信区间(95%CI)为[4.43,5.26];40 mL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为4.39分±2.53分,95%CI为[4.02,4.75]。20 mL组心绞痛症状评分略高于40 mL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症状体征及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均为胸闷、胸痛。20 mL组共统计181例病人的症状体征,缺失3例,主要症状为胸闷占82.3%,胸痛占58.0%,气短占39.8%,心悸占33.7%,疲倦乏力占33.1%。40 mL组共统计183例病人的症状体征,缺失1例,其中胸闷占81.9%,胸痛占60.8%,气短占36.1%,心悸占30.6%,疲倦乏力占25.1%。两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自汗、不寐所占比例均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0 mL组中医辨证分型共统计18例,缺失166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52.6%),其次为气滞血瘀证(36.8%)、阴寒凝滞证(33.3%);40 mL组中医辨证分型共统计80例,缺失104例,主要为气阴两虚证(31.3%),其次为气虚血瘀证(28.8%)、心血瘀阻证(22.6%)。其余证型所占比例较小。20 mL组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阴寒凝滞证型比例高于40 m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两组统计例数较少,缺失较多,需进一步扩充样本量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2.5 不同剂量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比较

2.5.1 即刻疼痛缓解时间 20 mL组122例病人即刻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3.20 min,40 mL组124例病人平均为3.49 min。20 mL组即刻疼痛缓解时间短于40 mL组,经Wilcoxo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

2.5.2 心绞痛发作次数 20 mL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幅度为-3.33次±5.25次,95%CI为[-4.21,-2.45];40 mL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幅度为-3.84次±4.85次,95%CI为[-4.67,-3.01],40 mL组发作次数较20 mL组下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种合并用药治疗后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不同剂量组用药前、后及随访3个月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详见表4。

2.6 两组中医症状体征比较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0 mL组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的是胸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自汗,治疗后症状改善率>90%。40 mL组改善明显的是气短、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症状改善率>80%。详见表5。

2.7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用药结束时20 mL组发生心血管事件4例,40 mL组2例;1个月随访时20 mL组0例,40 mL组2例;2个月、3个月随访时两组均未出现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或绝经期女性,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家族史者发病率高[11],与本研究观察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结束时20 mL组即刻疼痛缓解时间短于40 m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mL组每周发作次数较20 mL组减少,经协方差分析,排除用药干扰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两组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0 mL组胸痛症状较40 mL组改善明显(P<0.05),其余症状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结束及随访3个月期间两组病人心血管事件出现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这与赵艳娟[12]、黄志林等[13]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20 mL组能较好地缩短心绞痛疼痛时间,40 mL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更有优势。

表3 两组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基线差值(治疗后-治疗前)的协方差分析

表4 不同剂量组用药前、后及随访3个月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s) 次

表5 两组中医症状体征改善率比较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效。丹红注射液是从丹参、红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的功效。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功效。两者配伍,共奏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效。现代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黏稠度、加速血液流动作用[14]。红花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栓,提高纤维蛋白原溶解性[15]。因此丹红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心绞痛病人血黏度,改善心肌缺血,延长血管内皮细胞的生存时间,抑制凝血酶活性,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16-17]。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目前多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王覃等[18]对现有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分析认为,报告质量存在不同程度问题,随机分配方案实施、样本量计算、统计学方法、失访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影响对丹红注射液疗效的真实评价。本研究采用登记注册(比较效果研究)临床研究方法,采用自然分组方法,研究对象事先不进行分组或队列划分,不影响医院实际用药,反映真实世界医疗实践[19],并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临床评价[20],不以一个特定症状或体征为评价目标,重视病人的临床结局如不良事件的发生、死亡等指标[21],因此可作为随机对照试验的补充,是临床研究新型方法的探索。本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多角度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临床优势,为临床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丹红稳定型体征
脑梗塞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丹红注射液就冠心病临床疗效及药物机制研究进展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丹红注射液对高糖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丹红与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