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随文练笔设计有效性初探

2018-11-28王书琦王兰婷

名师在线 2018年22期
关键词:随文形式文本

王书琦,王兰婷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广东广州 510315)

引 言

随文练笔是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方法,它选材角度小,紧贴文本,形式多样,是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1]。

一、新课改背景下随文练笔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

很多语文课上,教师都会布置小练笔,但随文练笔的形式略显单一,大多采用“如果你是某某,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等形式。这样的方式学生真的喜欢吗?如果每次都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当学生把这一活动看成负担,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二)内容固化

课堂上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练笔内容浅化泛化,多是一些假大空的高谈阔论,缺乏真情实感。比如,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教师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炊事老班长说些什么呢?”很多孩子都这样写道:“我敬佩你,我要向你学习,为社会做贡献,我要努力学习知识。”“我也要像你一样,帮助别人,奉献自己。”但实际上孩子们只是空喊这样的口号,在实际生活中并无行动。

(三)流于形式

有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涵盖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都会在教学的最后设计随文练笔,但因为前面品文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练笔时间不足。学生的写作时间从思考到成文只有5至7分钟,很多孩子只能随便编几句应付老师,而老师也往往只选择1至2名学生的习作做简单点评就匆匆收场,这样的练笔只是“蜻蜓点水”,过程粗糙,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构思写作,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指导和深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对文本的解读也没有深化。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练笔缺乏兴趣。练笔形式单调,长此以往,已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练笔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不感兴趣,觉得无话可说。

(2)练笔设计难度过大,拔苗助长,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距较远。

(3)教师只考虑教学环节的完整,随文练笔成为“走过场”,失去了练笔的真实意义,导致练笔的低效甚至无效。

(4)教师对课文钻研不透或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对文本理解不深入,练笔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随文练笔的有效性措施

(一)巧设练笔,激发兴趣

在设计随文练笔时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题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比如,在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五种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一想你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这个题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烈讨论后,马上开始刷刷地写起来,写完后,他们争抢着到前面来读,极渴望第一个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奇思妙想。

再如,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中讲到小女巫将所有的表情都给了小木偶后,他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这时,我让学生们猜一猜,在小木偶身上,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种续编故事的练笔要求依照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个性,推断以后发生的故事情景,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也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精彩段落,仿写活用

刘仁增老师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研究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2]”在随文练笔中,要想写得精彩,必先读得透彻。教师应下功夫引导学生着眼于作者的遣词造句,细细品味文本结构,感悟文本内容,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美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特别是文中第二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运用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特殊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准确用词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语言文字传递的力量。再选择一处景物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练笔。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海珠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游戏的小鱼;海珠湖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是一块未经打磨的镜子;海珠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碧绿的宝石。”另一个学生写道:“我们校园的栀子花真清香啊,香得蜜蜂竞相在花心驻足;栀子花真洁白啊,白得好像一块无瑕的美玉;栀子花真嫩滑啊,滑得好似婴儿皮肤般的绸缎。”模仿这种排比的句式,学生们写出了高质量的练笔文字。

(三)精准找“点”,技能迁移

教师要细致研读文本,寻找技能的训练点,帮助学生迁移与运用。五年级上对于说明文学习的要求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基于这一要求,笔者在进行说明文《鲸》的第一次试教时将练笔设计为:仿照第一段,写一种其他类型的鲸,并用上至少一种说明方法。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将鲸的名称换了一种,而其他内容完全是照搬照抄。学生的习作水平没有提高,他们对说明方法的使用也不会加以选择和使用。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在第二次试教时,将小练笔的题目改为:选择你生活中的一件熟悉的事物,介绍它的一个特点,至少使用一种说明方法。学生们有的写道:“我的笔袋容量大,里面最多可以装30支笔。”有的写道:“我的保温杯保温效果特别好,如果倒上100摄氏度的开水,保温效果可达10个小时。”可见,学生已会初步尝试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思考并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师应注重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随文形式文本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小议过去进行时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快乐阅读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