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活动 实现有效教学

2018-11-28邢硕炜

名师在线 2018年27期
关键词:对数探究活动

邢硕炜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从自身出发,习惯于直接对学生讲解灌输,只让学生充当一位观众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有效体验,实现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

一、设计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有效体验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具体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地设计一些自主探究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

例如,在教学《余弦定理》这一节时,如何推导余弦定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弦定理的推导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问题1:如果一个三角形中,知道其两条边的长度,以及这两边夹角的度数,你能够解出这一三角形吗?能用正弦定理解决吗?

问题2: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将向量等式括号两边同时点乘一个向量(CB边上的高对应的),实现将向量等式向数量等式转化。将该向量等式数量化还有其他途径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3:除向量外,你还能想到解决该问题的哪些方法?

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活跃学生学习氛围,营造充满探究氛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推进学生有效体验学习。

二、设计合作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模式,它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互动学习,让学生有机会互相探讨,互相交流[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合作交流活动,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节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教师不着急将结果公布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畅所欲言。

学生1:我先试着计算了一下具体数列的前n项和,1+2+3+4+…+100,依据我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这些项分成(1+100)+(2+99)+(3+98)…,每一组的和都是101,而且一共有100÷2=50组,所以这一等差数列的前100项和为101×50=5050。

学生2:我也是算了几个等差数列的和,并开始寻找其中共同的规律。我想到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首项、公差有关,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否也与此有关呢?

学生3:我的想法和学生2的一样,我试着从具体数列中寻找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应用于一般形式的等差数列中,探求其中的规律。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推进学生主动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共同学习,让学生无形中学到更多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高效率的发展与提升。

三、设计趣味练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枯燥,尤其是一些数学计算,更是让学生厌烦。由此,教师需要创新练习策略,可以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一些趣味练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对数》一节时,在学生学习对数运算后,引导学生计算练习时,为学生设计竞赛游戏,将这些枯燥的数学练习题融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宣布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派一个代表分别给出最后结果,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10分的奖励;回答错误或者不回答的要被扣掉5分;有不同解法的,能准确提炼方法的还可获得其他加分。教师给出计算练习题,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立刻投入思考、运算和探究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被这一游戏活动很好地激活,在整个游戏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为了不给自己的小组拖后腿,学生主动回忆数学课堂中所学习的相关内容,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和性质解决问题,并思考不同的处理方法,尝试提炼对数运算的基本策略。在各小组交流分享后,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惩罚。学生也在教师打分后,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并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接下来的竞赛游戏中。学生就这样在整个课堂中积极参与、有效体验,对对数的运算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趣味练习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算、想算、乐算,学生的竞争意识、计算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四、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抽象复杂已经成为数学的代名词,如果教师再一味地灌输讲解,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2]。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可设置如下教学活动:给出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x-y>6,如何表示该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的知识,选取了两个特殊点,作出直线。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x-y>6的解集区域。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当x为6时,满足不等式x-y>6的y值。学生想到当x为6,y=0时,最后结果等于6;当x等于6,y只要小于0,最后的结果将会大于6。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出x等于3时y的值,x等于9时y的值。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直线的上方或下方,我们一般采用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的方法确定平面区域。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过程,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 语

猜你喜欢

对数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设问引导探究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