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评估标准下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1-28田涌
田 涌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的集散地和传播地,承载着为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功能,保障了社会教育的执行。而采编工作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础,是多工种联合作业的复合型工作,是公共图书馆诸多业务开展的前提和职能运行的初始条件。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对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内容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编人员需要根据“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具体要求,转变思路,改善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本馆馆藏需要开展采编工作。笔者通过对比当前公共图书馆在采编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新标准中采编工作的转型进行针对性研究,以便适应新时期、新技术对采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采编工作的职能作用。
1 新标准对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标准对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献载体也更加多元化。在此之前,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的主体对象是以纸质文献为主,采编的文献类型相对单一。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对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冲击,其更多地向非书领域扩展。目前现有的非书类文献有光盘、胶卷、硬盘等,这类资源具有质量高、更新快、范围广、便于利用等特点[1]。新标准对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载体类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数量也随之激增。
1.1 采访方式的改变
目前,公共图书馆已经实现网络化的采访方式,这更加便于统计和整体利用机读目录数据,使得采编工作可模块化整体运作,提高数据的挖掘效率,便于读者查找利用和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张影指出网络化的采访方式有利于整理和统计相关电子化数据,使得采编人员能够全面统计文献信息,预测用户需求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需求[2]。
1.2 编目方式统筹化
新标准对数字化文献编目工作也做出了新的规定。传统的卡片著录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技术、新标准的要求。在此情况下,采编人员要转变传统的采编模式,变单一采编为联合编目,注重数据挖掘,以联合编目中心为基础发挥平台优势,统筹协作,化繁为简,以中心馆为核心、参与馆共享的原则开展新常态下的采编工作,发挥省图书馆联编中心的职能作用,为实现馆藏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奠定基础。
1.3 采编业务模块化
从新标准的内容上看,采编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新技术所替代。新技术的应用代表着新趋势的确立,对此,采编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体现在:首先是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数据和信息日渐增多,读者的阅读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对文献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就需要采编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手段为其进行书单筛选,采编人员需要将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以主题为单元相互结合,共同采编加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其次是采编业务以联编中心为平台开展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重复著录,又可以明确馆藏特色,并按照读者的共性需求及时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最后是利用采编联编系统建立联编平台,使得采编共享化成为开展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所藏书籍的普查、馆际互借等工作的基础,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2 目前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
采编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决定了采编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文献处理能力,否则将会影响后续业务的正常开展。由于某种原因,图书馆采编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而采编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否则将会影响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采编人员需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再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
2.2 采编人员创新服务意识不强
盲目采编加工容易造成采编与阅读的脱节,不利于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新标准要求采编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从多角度为读者着想,强化服务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不但要求采编人员要“走下去”,做好本馆馆藏文献的调查,熟悉家底,以便有的放矢地补充馆藏,正确把握藏书发展方向,而且还要求采编人员要“走出去”进行市场调查,与读者交流,了解读者急需及常用的图书,并掌握图书出版发行情况和最新图书发行动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3 图书馆编目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推陈出新,加上纸质文献的持续出版,图书馆采编工作呈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编目工作带来了困难,也出现很多共性的问题。目前,编目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仍以人工编目为主,影响了采编的工作效率。另外,各图书馆采用的编目软件不统一,版本和格式也千差万别,导致各个图书馆的数据格式不能兼容,影响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2.4 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匮乏
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价格随着市场行情逐年上涨,而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多年来都没有太多的增长,使得图书采购经费严重不足。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匮乏使得图书采购范围不能有效地覆盖当年的阅读热点,这也是造成读者流失的主要原因。
3 新标准下的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对策
3.1 解读评估标准,转变服务模式
新标准对采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编工作要为读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其工作人员也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将以往较为封闭的采编流程变为开放式互动型的采编模式,将读者的共性需求放在采编工作的首位。建立科学的采编运行模式,能够确保图书馆业务水平有序、逐步发展,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3.2 建立联编系统平台,统合各种采编软件
在互联网环境下,采编人员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共享平台套录其他图书馆数据库中已有的书目信息,提高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编目是采编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其质量和准确性是图书馆相关业务工作开展的前提。在传统编目模式下,每家图书馆都有本馆自己的一套分类方法及软件,如四部分类法、中图法和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等,所用软件有公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3]。这种不同系统的数据库和分类法使同一种书籍在不同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著录方式和分类号,缺乏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无法保证数据的唯一性,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共享和馆际互借业务的正常开展。对此,笔者认为,图书馆采编工作应打破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成立兼容性强的采编工作联编平台,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联编平台负责统筹本区域内各个类型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制订统一的馆藏发展策略并监督执行,定期汇总读者反馈的共性问题,确保资源的合理分派,确保每位读者都“有其书”。
3.3 更新采编工作思路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革新已经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图书馆传统的采编模式依次采取采购、查重、分类、编目、验收、典藏交送等工序,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工作流程[4]。在此工作流程内只有采编人员参与选书,但他们缺少与读者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无法了解读者真正的阅读需求,从而导致采购工作缺乏合理性。在新标准下,采编工作肩负着图书馆馆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采编人员必须改变固有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分类,为读者创造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的良好条件与环境。
4 结语
采编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是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的第一环节,是读者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影响着图书馆职能的发挥。为此,图书馆要重视采编工作。采编人员要更新采编观念,创新采编工作模式,提高采编质量,促进图书采编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而使馆藏图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峰.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117-119.
[2] 张影.图书馆采编工作革新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114-116.
[3] 董迎霜.探究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76.
[4] 谢耀芳.网络环境下采编工作管理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