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形势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变化与优化措施
2018-05-14胡桂梅
胡桂梅
[摘 要] 文献编目是图书馆重要的业务工作,是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图书馆编目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给编目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变化出发,探讨编目工作的进一步优化途径。
[关 键 词] 新形势;文献编目;变化;优化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66-02
图书馆编目工作就是对文献资源进行分类,编制目录,目录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分类号、价格、馆藏地点等,建立馆藏目录体系。这是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管理的需要,也是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的需要。随着文献数量的增加、文献类型的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给编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和挑战,我们要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契机,优化、提升编目工作。
一、新形势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变化
(一)编目对象呈现多样化
传统的编目对象主要是印刷型的纸质文献,如纸质图书、纸质报纸、纸质期刊,文献类型简单,文献的特征和数量明确。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新的文献载体、文献类型应运而生,文献范围扩大,音像制品、网络文献等电子文献也成为图书馆的编目对象,编目工作的范围相应扩大。
(二)编目数据来源多渠道化
传统的编目工作中,编目工作由图书馆自行完成。网络环境下,各类型编目主体,如国家图书馆联机编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联机编目中心应运而生,编目方式多样化促使编目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目前集中编目已全面推广,编目主体的增加拓宽了编目数据的来源渠道,给图书馆编目人员提供了充分的選择范围,但面对众多编目数据如何选择优质的、适合本馆的外来数据是图书馆编目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编目内容深化
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仅对文献物质形态进行基本分析、选择和记录的图书馆编目方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需要进一步对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分析受编文献所论述的主题内容来揭示其内容特征,它以文献分类、主题标引、提要等信息作为重点,深化编目内容。前者是将文献的内容、形式、特征做简单描述,帮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的内容;后者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向他们宣传、报道有关文献,读者可通过条目的集中、组配,从题名、责任者、主题、分类、关键词等方面选择文献、检索文献。
(四)编目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
新形势下,联合编目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各类图书馆所接受,而要想实现联机联合编目,就需要规范的书目数据著录标准。迄今为止,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编目标准、著录条例和使用手册,如《中文图书著录标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等,为编目人员的文献著录与标引工作提供了各种标准,推动了编目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二、新形势下优化编目工作的措施
传统的图书编目主要以手工为主,从图书的采访到编目,基本由工作人员手工完成。媒体时代,这种工作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需要,所以要适应需求推广计算机编目、联机编目,使图书馆的文献著录向着标准、规范、统一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势背景下,要求图书编目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学习、掌握新的图书编目方式,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一)提高编目人员的责任心
笔者认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是提高编目效率的前提。以书目查重步骤为例,如果在查重环节漏查或是查重时粗心大意,会导致重复购买的情况,在著录图书信息的时候也会出现一本书两条MARC数据、两个分类的情况,提高编目速度却不能保证编目质量,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高编目人员的业务素质
编目工作专业性强、知识含量高。网络的发展为图书馆的编目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对编目人员也是一场挑战,对编目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有进一步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网络发展呈现的新方法;不仅要知晓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等基本知识和规则,而且要对院系专业设置有一定的了解。编目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才能快速、有效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组织、著录。因此,联机编目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应更可能多地为编目工作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第二学历教育、外出参观学习等学习机会,尤其要对非图书馆专业的编目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使编目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编目工作的动态和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图书编目工作的效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编目流程
选择合理的编目工作流程可以减少无效劳动、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我馆目前实行“统分结合”的工作流程,图书到馆后,集体验收、盖章;之后单人全程单干,每名编目人员一个批号,单批次20种为宜,具体程序为查重、图书加工、分类给号、贴磁条、打印并粘贴书标和条码、查点分库、交接入库。这种定额保质的工作方式不仅能保证编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避免了工作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推脱,每名编目人员还可调配时间进行学习培训。
(四)统一编目标准,规范分类标引
我们在确定编目的标准、规范时,既要考虑大的方向,维护国家标准的权威性,也要考虑本馆文献编目和使用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变通措施或是细化标准,更便捷地为本校读者服务。一方面,对根据本校专业特色购置的文献进行特色归类,避免由于编目人员对分类法理解不同而使同一类书归入不同类别,造成分类不一致,资源放置分散,不便于读者查找;另一方面,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也在增多,一本文献可能论述一个或多个主题,也可能论述某一主题的一方面或多方面,为避免造成分类标引的多样性,要根据本馆特点,对分类、主题词及编目细则做出具体规定,使同类书归类一致,以提高文献专指度,保证文献利用率。
(五)深化編目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编目著录时不能只局限于文献的题名、责任者、出版者信息、载体形态等基本书目信息的加工,而应着重对文献资料的摘要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揭示,实现知识信息的最大使用价值,编目环境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网络技术把组织信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入工作实践中。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快索引、题录、摘要等二次文献检索信息,开发馆藏资源,建立自有特色数据库。
(六)合理利用外部数据源
合理利用外部已有数据源不仅可以降低重复、繁重的编目工作,提高编目工作效率,而且也为日后实现资源共享做了前期铺垫。目前,外部数据源本馆化是大多数图书馆编目的主要手段。编目人员在编目系统里进行原始编目时,利用外部数据中可以利用的字段,补充和修改后作为本馆的数据,这样加快了新书编目的速度,缩短了文献资源加工周期。目前我馆主要使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CALISCALIS管理中心提高的数据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七)正确运用编目外包
文献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为使文献尽快进入流通环节,可适当使用编目外包。编目外包大体分为部分外包、全程外包、远程外包、进驻外包等。外包后大部分的书商或出版商在提供采书后,都会提供专业的诸如贴条形码、书标、护膜、磁条及盖馆藏章、图书加工等业务工作。图书到馆后,本馆编目人员只需按照图书实物进行必要的审核和修改等少许加工便可完成编目工作。编目外包可以节约成本,减轻编目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重复劳动,更重要的是使新书能够更新、更快地进入流通库,展现在读者面前,解决新书积压问题,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八)做好编目数据的校对工作
编目工作完成后,校对工作同样重要。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差异或是理解差异产生的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在图书积攒量大又限期加工的情况下。所以后期的校对、修改有助于提高编目数据的质量。校对中的查重步骤尤其关键,可通过书名、ISBN号、作者等进行查重,针对不同情况修改记录、合并记录和删除多余记录的处理,这是提高编目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九)配置优良设备支持
优良的设备支持是保证编目工作高效率的必备。如果由于编目工作用的计算机配置低下、运行速度慢、网络稳定性差、编目系统不稳定、服务器内存不足等原因导致数据无法有效保存等情况出现,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影响编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要配置优良设备,做好编目工作的设备保障工作。
(十)关注反馈信息,持续维护数据
编目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读者和流通部门来检验,优化编目也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文献投入流通后持续关注读者反馈的信息,倾听读者的意见,对书目数据及时进行维护,才能有效控制编目数据的质量。因此,编目人员要多与读者和流通部门工作人员沟通,采取有效可行的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对收集或是反映到编目部门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在倾听中不断改进编目工作。信息反馈是长期性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制订各部门间工作衔接细则,以便及时有效处理反馈问题。
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编目数据是图书自动化、数据化的前提保障。因此,提高图书编目质量管理,既是提高编目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保证。只有从基础做好,才能使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切切实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云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研究[J].图书馆学研,2005(11).
[2]梁继宏.浅谈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
[3]朱金花,邓丽.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优化[J].福建论坛,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