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下的高中德育工作

2018-11-28王保卫

名师在线 2018年21期
关键词:关怀师生关系道德

王保卫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112)

引 言

杜时忠在《人文教育与制度教育》中说:“现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却在丧失它的深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1]”这句话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现代学校教育正在实践从“应试”走向“关怀”,这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中学校教育重考分重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主体性有些忽视,关怀教育是有缺失的;学校心理辅导因专职心理老师的有限,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怀教育也是有缺失的。推行全员教育,健全完善的关怀教育机制,实践有效的关怀道德教育活动,教育才能真正实践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育的目标。

关怀,作为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正在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走向关注人的心灵成长。林清玄回忆他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时时关怀四周的人与事,不仅能激起别人的力量,也能鞭策自己不致堕落。”这对他后来立志要度过一个“关怀的人生”是起很大影响的。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智能化的快节奏生活使我们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入有效沟通,“关怀将成为调节整个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诺丁斯),学习体验关怀感知关怀,学习关怀自己塑造自我形象,学习关怀他人完善品质,这都是现代教育所需的教育内容。斯普朗格说过一句话:“教育之为教育,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唤醒关怀的品质,培育关怀的人格,是教育的责任。如何有效开展关怀教育?美国教育家诺丁斯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能给我们有效的指导。

一、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长。”关怀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关怀者(教师)要关注被关怀者(学生)的需要,在移情心理机制的作用下帮助被关怀者(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关怀基于需要,移情是关怀的心理基础,培养关怀品质,养成关怀素养,是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学校作为培育关怀的场所,“一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合理兴趣和才能;二是关怀在场师生的生活质量:三是为师生探索大多数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提供条件”[3]。

关怀是相互性的。关怀是主体人的一种行为,这种关怀行为联系着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正是这种关怀关系互动地呈现着关怀的美德、实践着关怀的价值而富有深远的教育影响。关怀关系是道德的核心。我们“必须有一种广角的教育引导所有的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己身边的人们,关怀植物、动物、环境、工具和思想。教师不只是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道德判断,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被关怀的体验,使他们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

关怀教育的方法是榜样、对话、实践、认可。一个有关怀心的老师,“从不视规则为最高圭臬,而是时刻关心学生的道德自我”,“看重的是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对学生道德态度产生的影响”[4],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构建和谐的“我—你”平等互动对话空间,建立一种充满关怀的师生关系;实践是体验,体验关怀生活,积累关怀经验,发展关怀能力,形成关怀态度;认可他人,对他人道德行为肯定鼓励,认可就产生出力量感,于是变得更好。

二、高中德育工作中关怀道德教育有效实施途径

(一)挖掘关怀主题的德育内容

充分发挥政治课中关怀主题的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展现关怀价值,实践关怀理念的正面引导。挖掘课程学习内容之外的隐性德育内容,如通过学雷锋日、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母亲节等主题节日,开展关爱父母、乐于奉献、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系列主题活动,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情境,深刻认识到关怀的价值,获得真实体验的同时实现道德的发展。通过丰富的阅读交流、在电影感悟中获得厚重的关怀内容。

(二)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关怀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流和对话中,理解、接纳、关怀和认可的教育过程,培育关怀品质,养成关怀素养,实现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其间,“关怀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年幼者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怀有同理心,理解学生,平等交流彼此的想法,提出可行的建议,让学生体验被关怀的感受,在这样的关怀情境中,学生获得被关怀的幸福感,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关怀他人。美国教师帕克·帕默尔在其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写道:“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5]”这是一种平等、宽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充满关怀的双向型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关怀主题实践活动

有意义的道德学习需要引导学习者进入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关怀教育寓教于景,不仅能增进学生对关怀的认知,而且在实践行动中丰富关怀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怀行为的发生。可以创设关怀活动情境:校园内“十八岁成人礼”活动、“感恩”话题班会等;校园外志愿者活动、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等宣传活动,都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契机。德育实践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反思环节,意义更加深远,也可看作是诺丁斯理论中的“认可”环节:其一,富有关怀情感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关怀实践给予积极的认可;其二,学生间互相认可。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后“最感动我的一幕”“我最想说的一个人”等交流活动,几句话,句句触及心灵的感动之处,一种关怀他人和被关怀被认可的愉悦在轻松的氛围里生成,道德实践意义无限。诺丁斯说:教师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学生才能产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从而使德育的关怀体现出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

三、高中德育工作中有效实施关怀教育的思考

(一)要提升教师的关怀素养

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引导者首先应是关怀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榜样,作为一个关怀者,要拥有关怀的品质、关怀的智慧、关怀的理念和丰富的关怀经验,能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关怀需要,适时适宜地关怀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放地、非选择性地、不怀功利目的地接纳学生,建立和谐的关怀型师生关系,以教师的关怀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

(二)关怀德育活动要遵循关怀原则

构建以关怀为取向的德育实践活动,必须直指关怀的价值追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这是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重形式轻内容的德育活动没有德育成效,关怀本是一种体验过程,忽视主体作用,无法实现自我悦纳自我教育的教育功能;要遵循生活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创设关怀情境,在“行”的德育中让学生体会到对社会的关怀责任感。走进生活,是德育工作获得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建立合力关怀教育机制

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做好关怀教育。营造充满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充满赞赏、鼓励、认可等积极的关怀教育的课堂环境,开展富有生活力的、智慧的、关怀内涵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充盈的关怀体验。家庭是学生关怀品质养成的摇篮,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从小关爱品质的养成是耳濡目染的。高中生教育,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更需要家校结合,协助学校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育人。社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关怀基地,提供丰富的多方面的志愿活动机会,是学生接触社会、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关怀价值的最佳窗口。合三方面的力量,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 语

朱小曼说:“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关怀取向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突出关怀教育的实践性,关注学生的真切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内在的生命成长,唤醒学生的内在关怀品质,培育关怀素养,使教育走向本真。

猜你喜欢

关怀师生关系道德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