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

2018-11-27常静文

消费导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行业现状共享单车

常静文

摘要:本文将从共享单车发展历史谈起,以OFO小黄车及摩拜单车为例,对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现状及面临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共享单车 行业现状 发展探索

不知不觉中.共享单车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为“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提供了灵活便捷,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表明,截止2017年底,国内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突破2.2亿,占网民总数的28.6%。然而,共享单车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问题分析与针对性建议.将在下文中展开论述。

一、共享单车行业历史

最早的共享单车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欧洲首次出现了以无押金,无租金,无固定还车点为特征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即共享单车的雏形。但受到技术水平,管理方式限制,投放的自行车或是被盗,或是故障后无法及时回收修理导致报废,没有持续多久,第一代公共自行车计划便宣告失败。1995年,丹麦哥本哈根推出了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设置固定停车点,并引入付费使用模式,以规范使用者行为。90年代末,计算机的应用,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带动了欧洲公共自行车租赁业飞速发展,建立在数字化管理运营基础上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应运而生。而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的项目则是诞生于2007年的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Velib拥有比地铁站更密集的停车点.会员仅需支付相当于搭乘20次地铁费用的年租金.便可在缴费年度内无限次使用。借助手SM,PP,周边可用车辆及可还车位情况一目了然。低成本,易操作的特性为Velib赢得了众多订单。据不完全统计,Velib注册会员已有20余万,年使用次数达1.3亿次。

回归国内,据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我国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07年至2010年,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的有桩公共单车阶段;2010年至2014-年,企业主导,跨城市整合运营阶段;2014-年后,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与大数据模型,摆脱停取场所限制的无桩共享单车成为主流阶段。

二、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现状

以2014年为始点。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翻开了无桩单车为主。多家运营商参与竞争的新篇章。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这种业态呈现井喷式发展.运营商总数一度超过40家。时至今日,经过多轮洗牌,有些企业已惨遭淘汰;有些则成功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甚至延伸到海外。本节将从运营商、用户、产品服务三个角度阐述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现状。

(一)运营商——寡头格局清晰。技术资本决定竞争地位

谈到共享单车运营商,不得不提的便是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前者成立于201俾,2015年开创“无桩单车共享”模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着1000多万辆共享单车。后者成立于201.5年,以“让骑行改变城市”为愿景,先后进驻全球9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全球用户数超过2亿。实力相当的两家行业巨头,合计占据了整个市场90%以上的份额。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按照厂商数量,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价格控制力以及行业进出难易度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纵观共享单车行业特征.最接近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寡头。

通过对标不难发现,行业领跑者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与资本。OFO创始团队曾坦言.他们会为自行车绘制电子“生命地图”,将自行车全部零部件编码,以准确地获取每辆单车的出厂投放信息,并对车辆配置实施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慢慢达到动态平衡。摩拜单车则利用GPS回传数据建立复杂模型,估测用车高峰期车辆需求情况,提前规划最优调度时间和路线。资本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初期的車辆制造购置成本,品牌宣传营销活动开支,仅靠客户缴纳的车费是难以维系的。谋求长远发展的运营商多数选择了融资。OFO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三年间共进行了11轮大规模融资。摩拜单车几乎每轮融资金额都在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更是在2017年6月完成一笔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创下当时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纪录。技术是核心,资本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运营商的竞争地位。

(二)用户——主客观条件系基本特征.大数据分析描绘详细画像

企业运营的无桩共享单车虽已成为主流,但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接受。一方面,车锁需要扫码开启,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且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另一方面,运营商非市政背景.押金与预存车费的资金安全令人担忧。特别是无桩共享单车概念刚刚兴起,尚不具规模时,出于各种顾虑拒绝使用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客观上具备物质条件,主观上不排斥新鲜事物.愿意探索尝试,是共享单车用户的基本特征。此外,透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还能够获取到更为详细的用户画像。例如.一份运营商联合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曾显示,该品牌共享单车注册用户中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45岁及以下年龄层用户占比超80%;用户地区分布以一线城市为主;用户移动设备多为三星、华为等。

(三)产品服务——操作流程差别小,关注细节体验优

共享单车用户端操作流程大体一致:客户经由APP或指定网络渠道进入后注册绑定,用车时扫码开锁,到达后手动关锁结束行程,系统自动计费并跳转至结算界面。定价方式多为两部制,需先缴纳押金,获得使用资格:再根据单次用车时长计算骑行费用。押金自99元至299元不等,也有部分运营商已在试点城市推行免押金政策。骑行费用通常为0.5元,半小时至1元/半小时,支持红包奖励金及优惠券抵扣:用户也可选择提前购买月卡或年卡,有效期内免收骑行费用。

除收费标准外.各品牌共享单车在车辆制造方面也有所差异。而通过对同一品牌新旧车型的纵向比较。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成熟与功能的完善。更是运营商为践行客户至上理念付出的不懈努力。从转动开启的机械密码锁到蓝牙智能锁。添加防滑漏车筐,设置座椅高度参考标尺,细节把控凸显OFO的用心。从人体工学设计到新型复合材料,自动变速科技到专业级系统调校,新一代摩拜单车集200余项创新于一身,只为打造极致骑行体验。愿这份对精益求精的坚持和重视用户感受的初心继续传承,贯穿始终。

三、我国共享单车行业面临挑战

(一)客户行为不易约束

考虑到市面上动辄几百元的单车价格,加之维修费用、被盗风险,自购单车使用成本远远高于共享单车。然而,低门槛准入政策下。共享单车的大门得以向更多人敞开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风险。GPS功能仅能帮助运营商追踪到单车的行进路线及位置。却很难监测具体客户行为。就像无法知晓停靠在路边的共享单车,什么时候被刮花了车牌,什么时候被卸掉了座椅,什么时候被上了私锁。从用户角度出发,共享单车所有权终究不是自己的,当一己私利与规范用车之间产生矛盾时,总有人抱侥幸心理优先前者,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二)品牌忠诚度难以建立

共享单车行业不涉及过多稀缺资源投入,商业模式一经验证可行,就会被迅速复制推广。对客户而言,操作步骤大同小异,押金预存车费随时可退,包含学习成本在内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其他竞争对手采取的骑行费用减免策略或是不定期上线的专属营销活动都可能成为引发本企业客户流失的导火索,品牌忠诚度难以建立。

(三)盈利渠道有待拓宽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不少人认为运营商是将客户缴纳的押金拿来投资赚取收益的。但实际上,这种挑战合规底线,需冒极大声誉风险,随时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的“自掘坟墓”式做法,想必没有运营商会轻易尝试。且交通部与九大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用户资金安全监管。不仅要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严格区分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开立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还鼓励企业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从源头上杜绝了私自挪用押金获利行为。另一方面,骑行需求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具备刚需属性,易受季节天气影响,也易被其他出行方式取代。无形中加大了运营商主营业务收入波动性。有碍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对缺少庞大客群支撑。尚未实现规模效益的运营商来说,拓宽盈利渠道,确保收入的稳定性与内生性增长更成为当务之急。

(四)经营方式需要转变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乱停乱放阻塞交通,车辆闲置浪费资源等问题广受诟病。2017年下半年起,指导意见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多个一二线城市陆续叫停新车投放。事实证明,“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战略已不再适用,运营商要转变经营方式,深耕细作,挖掘新的增长点,才能摆脱瓶颈。

四、优化建议

(一)强化用户教育与问责机制

解决客户行为约束问题。需从事前准入,事中教育,事后强化三方面共同推进。首先,应在事前区分客户属性,对优质客户可放宽或取消限制门槛。对资质不良者调高准入难度。随后,通过反复规范化教育,让用户清楚知悉哪些行为大力提倡.哪些行为严令禁止。最后,依据客户实际行为实施奖惩,使文明用车和不当用车行为分别得到正负强化。

事前准入层面,部分运营商已借助第三方现有信息评级体系,成功实现客户分群管理。但在事中教育及事后强化层面仍有待提升。事中教育的关键在于高频次与广触达,APP嵌入,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均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用户行为。事后强化应将客户行为与核心利益挂钩,切忌仅仅流于形式。

(二)深化跨界合作.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同质化严重的共享单车市场中如何脱颖而出,吸引并留住客户,是每个运营商时刻思考的课题。深化跨界合作,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神偷奶爸3》热映期间,OFO携手小黄人趁势推出的一系列活动轰动全国,堪称营销经典范例。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摩拜单车则与招商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押金监管、支付结算、金融服务等方面均有深度合作。跨界不是用户资源的简单置换。是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为产品服务注入活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共享单车企业借助市场细分,跨界融合,探索出适合本企业的成长道路,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结束语:本文首先回顾了共享单车行业的历史,随后聚焦三大市场要素,分别以供给者(运营商)、需求者(用户)、产品服务为切入點对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现状进行了阐述。后半部分详述了行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全文论点以案例支撑为主,数据举证方面存在不足。今后研究中将着重改善。

猜你喜欢

行业现状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前面有两座大山
浙江省检验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P2P行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客车企业如何实现国内、海外市场齐头并进发展
贵州中天健身私人教练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当前交通物流行业现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