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2016-11-19陈菜根
如你看到的那般,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一下子成了9月份最火的创业项目,尤其是随着金沙江、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的加入,单车共享的热度瞬间拉升,一下子成了当红炸子鸡。
下面,结合自己的一点粗浅商业认知,特对单车共享做出几条简单判断,总结一句话就是——不看好单车共享经济!
第一,从需求程度来看,单车只是短距离出行的一个补充方案。单车共享的本质是,短距离代步出行,好处是不受交通拥堵影响,一辆单车就能搞定短途出行,随着交通压力的增加,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解决方案。但当下主流的出行方式,还是以机动车为主,而且单车的使用场景,较为局限。
第二,从竞争程度来看,单车未必有杀手级的优势。目前,城市里的中短距离出行,基本被无缝不钻的公交车(BRT和地铁也在疯狂吞噬)覆盖,便宜、相对安全、路线规范,这是单车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单车面临的第二竞争对手是电动车,该车型的好处是速度较快、可载人载物,停靠相对方便,短距离出行的大杀器。再一个潜在竞争对手,非电动平衡车莫属,虽然目前受到交通管制,但短区间的出行,这个性感的玩物实在靠谱,甚至还是时尚生活的象征,难怪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第三,从产品体验来看,城市单车代步的缺点明显。踩单车的受污染程度和走路属于最高的。另外,城市单车的不安全系数偏高,这个未必适合大部分人出行使用。
第四,从维护成本来看,单车共享未必是一个划算的买卖。单车本身的生产成本可以通过规模定制化降低,但它的维护成本是比较高的,维修更换的折损和专人服务,对于这个散落在四处旮旯的小物件来说,因为其随机性和数量庞大,成本起来了,而且失去了标准化优势。
第五,从车辆风险来看,单车共享是在于底层人民的智商对抗。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事实是,滴滴、优步等在早期投放市场时,其大部分的市场补贴都进了司机师傅的口袋。而单车共享的真正风险恰恰也在于此,中国的底层老百姓,有着天然而匪夷所思的智商,有人会变着法子把一辆辆新鲜的单车变成废铁售卖。之前还有新闻爆出,有单车被扔进了河里。
第六,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单车共享远没有其他共享类的项目性感。优步、滴滴之所以成功,有个隐形的商业逻辑是:出租车本来就是一门成熟的生意,开出租车的司机本来就是一门成熟的职业。其他共享类项目也是,租房子,本来就是一门成熟的生意,包租婆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成熟职业。知识共享同样如此,培训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存在千年的行业,老师也是一个成熟且普遍的职业。短距离出行一个刚需高频的行业,而踩单车,除了专业赛手,它却不是一个常规职业。
行业的成熟度,决定了需求程度;作为行业的支点(或者叫中介),职业的存在与否,则决定了该需求的满足成本。从这个逻辑来看,单车共享,很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
另外想说的是,共享经济多发生在经济疲软时,因为大家收入不多,需要把手里的资产放到公共平台上,充分变现,但前提是,这个资产的价值够高才行,比如房子、汽车和专业知识(对不懂且急需的人意味着价值高),而单车的价值高低,俨然不可同时而语了,如果单车再是直接投放,这个成本就更高了。
从品类来看,单车是一个亟待升级的大众市场,而短距离出行则属于民生工程,随着SOHO办公的流行,和城市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基于单车的短距离出行会面临更大挑战。但愿我的担心是错的!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陈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