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时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11-26朱劲松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十九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朱劲松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获得显著发展,迅速迈入高速发展道路。但传统的重速重量不重质不符合新时期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受到重视并且得到深化,此次十九大会议更是指出其主线作用。

关键词:十九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期经济形势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D92 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04-02

经济发展永远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第一标准,也是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的最根本途径。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深刻认识到这一职责以及人民对其的希望与嘱托。中共十九大会议便是集全党智慧为继续提升执政党的水平,贴近人民,保持其先进性,在经济发展方向切实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①

当今中国的成就尤其是经济上的成就广受称道,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在短时间内一跃而上成为经济体量世界第二的现代化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发生变化,自2008年以来,经济增速降低一个台阶,不再是以前10%左右的高速发展。外界观点不一,一是认为这只是短期内受全球经济的周期影响,等待回暖;二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从此降低,无法重现过去高增速。但其实这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体现,中国当前经济增速运行在7%~7.5%的区间,进入“稳中求进,过滤杂质”的新阶段。换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这既明确揭示了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代表中央决策的及时改变,展现了党中央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局势

(一)全球形势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上描述发达国家经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而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其经济不同于以往的新常态,有的较之前更严峻更考验管理智慧,有的较之前发展潜力更盛。各国有各自的新常态,中国由于其瞩目的成绩独树一帜,经济速度有所下降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二)经济新常态下不代表中国经济消极预期形势,而是一个全新考验的新阶段

从宏观上来看,各国的新常态由于诞生自经济危机的阴霾下,经济都受挫,较过去呈现一定的下降。中国也摆脱不了大势影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增速自2008年的9.7%降低至2016年的6.7%。过去人口红利带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驅动转向创新驱动。②新常态是概括当前中国经济最恰当的词汇之一。其中,经济增速下滑是新常态最明显的特征,也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众多问题的最集中体现。[1]不仅如此还有收入不平等、消费与投资的需求失衡、劳动力市场缺乏规范性、金融系统的不完善、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等等。过去高增速阶段,也有其不平衡的一方面,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重中之重,发展经济却不利人民生活,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应该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而不是为了经济指标,放弃普通百姓的利益。而廉价劳动力虽然消失,但新一代高学历高知识高技术的青年即将奔赴社会的建设中去,创新将是他们的代名词,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促进再生产的水平将更加突出。

(三)新常态经济形势的变化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的决策

新常态的正式提出深刻影响到我国政策的实行并最终引导经济的良性向上发展。回顾中央历次决策,对于国家形势的精确评估都深刻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错误的不准确的形势评估会严重阻碍国家发展,而改革开放对经济策略的正确决定,对市场经济的辩证认识,使中国经济获得今天的成就,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使人民真正获得切身的利好。

在我国体制之下,政府的宏观调控能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自上而下紧密的行政体系,能把正确的纲领深化落实,贯彻实施,并辐射到各行各业、各层各级的社会体系中去。对市场经济所施加的影响,反映在当前则是:(1)响应新政策,嗅探到新的市场、政策优惠鼓励,并投入到新的产业行业项目中去;(2)深化对旧的落后的面临或即将面临淘汰的产业的转化,如传统的钢铁和房地产等产业。

二、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重要性

中国过去的经济是粗放下的规模速度型,如今广泛宣传的质量效率型则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另一面。社会消费产品和服务将从原来的数量温饱型向品质改善型转变。[2]过去依托集中于发达城市的低廉工资水平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而房地产由于民意及自身泡沫的原因不再是经济主力。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深刻揭示了我国居民工资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已获得了长足发展,现阶段主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报告,2016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51.6%,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居民消费水平,这还是在中国居民储蓄率仍在全球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消费的水平上升了,但是消费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提升,品牌追求、食品安全问题、各行各业的信赖度问题等。与此相对应的不是国内生产不足,传统的生产力落后无法满足人民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输出产品低端不能满足人民需求问题。前者是在于量的问题,后者是在于质的问题。能否解决,关系着消费能否全面转化为经济推动力,满足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

在此问题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日益重视,供给侧改革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的, 是我国当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3]并且于2015年11月10日由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常态是血脉相连的

新常态的应对不同于旧状态的关键点就在于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它概括了产业调整的关键,也是发展居民消费的最终途径。新常态下不再是往前那种生产力低下,供给不足,一味需要需求去刺激扩大,这样不仅带来产业结构不均衡,畸形发展楼市、钢铁等产业,去产能压力大并且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伴随经济稳定提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关键点:(1)化解过剩产能(尤以钢铁等);(2)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通过减税,减少制度性成本,降低企业正常维持经营的成本);(3)化解房地产库存(曾一度是经济支柱之一,也是泡沫形成点);(4)防范化解金融风险。③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越来越成为顶梁柱,据商务部报告,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4.6%,社会消费品增长水平一直处在两位数以上并仍在逐渐上升。但消费者的标准和诉求也在逐渐上升,据相关报告,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为细致。对于追求品质、价值和服务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品牌归属地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④而各个消费者群体也有不同的喜好标准,不再是整齐划一、标准一样的群体,品牌创新越来越考验着中国企业的策略,关系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与存亡。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长期发挥作用。

新常态目前仍会持续存在,成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状态,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目前新常态的应对措施也将一直持续发挥其作用。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长时间不会变。但新常态又不是稳定消极态,“新”在它是旧阶段与未来阶段的中间段,它考验着执政党的智慧与定力以及民间锐意创新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保证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4]我国当前新常态经济形势正处于这一稳增长时期,而根据2016年政府报告,“三去一降一补”在部分领域的成果超出预期。综合来看,取得的初步进展带来了生产和需求领域积极变化增多,经济预期明显改善,投资继续保持平稳中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等积极因素,稳定的经济环境也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深化,为接下来的改革奠定良好开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将稳定其成果,在供给一侧与需求一侧形成灵活配合。解决好生产与人民的需求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难题,自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摸索了多种路线,但不顾需求或者市场的生产是不切实际的,供给不同于生产的核心就在于其受价格也就是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调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的系统,十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注释:

①习近平于十九大会议的讲话内容,2017年10月18日。

②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開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

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④2017年11月23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双击”中国消费者:健康新热潮、“90后”的崛起和其他值得关注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赵磊,刘河北.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02-111.

[2]何代欣.大国转型与扩大内需: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J].经济学家,2017(8):19-26.

[3]肖春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税制优化[J].现代管理科学,2017(4):88-90.

[4]刘景卿,车维汉.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7(1):52-59.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十九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