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厢记》与《牡丹亭》“情”的推动力之比较

2018-11-26王晶

戏剧之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推动力生命意识西厢记

王晶

【摘 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在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崔莺莺和杜丽娘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令人赞叹。崔莺莺的“情”是在外部因素刺激的情况下萌生的,是由外向内的。而杜丽娘的“情”则象征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是由内向外的。本文主要从“情”的推动力这一角度入手,比较剧中主人公面对“情”所展现出的不同状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情”;推动力;人;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07-03

一、推动力的表现

《西厢记》写的是崔、张的一见钟情,《牡丹亭》写的是杜丽娘对柳梦梅的“至情”。虽然二者都是言“情”的佳作,但是“情”的动力却不尽相同。崔莺莺的“情”主要靠外力推動,是自发的。而杜丽娘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情”是自觉的。

(一)《西厢记》:崔莺莺的“情”主要靠外力推动

张生与莺莺佛殿初逢,一见钟情,一出追求自由恋爱的好戏由此拉开。张生被迷得神魂颠倒,像着了魔一般。而此时的莺莺刚和张生打了个照面,在红娘的提醒下准备往回走,这里剧本给出的舞台提示是[旦回顾觑末下],与此相呼应的“眼角儿留情处”“慢俄延”“脚踪儿将心事传”等细微的动作描写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说明面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张生,莺莺心动了。然而,自《赖婚》一出后,莺莺对张生的态度开始变得反复无常,这些在《闹柬》《赖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性格的缘故,莺莺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不会不顾一切,她深知自身力量有限,无法与强大的外部势力对抗。因此,莺莺借助了一些外部力量给两人感情的发展扫除障碍。

首先,老夫人家教严格,门第观念深重,这一方面成了崔、张二人感情升温的障碍;另一方面,老夫人压制太紧,会促使莺莺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出场时“门掩重关萧寺中”的唱词让我们感受到莺莺的闲愁万种,无限惆怅。一道道院门“关”住了她的自由,也“关”住了一个妙龄少女对外界的渴望。所以当她有机会溜到寺院里游玩,并巧遇张生后,爱情的力量让她有了冲破一切束缚追求幸福的勇气。当然,光有勇气可不行,赖婚已经让她见识到了老夫人的厉害,既然老夫人逼得她走投无路,那么她私下就要有所行动才行。

其次,红娘是剧中促成美好姻缘的关键角色。整个《西厢记》,若没有红娘在其中牵线搭桥、极力撮合,是没有最后的大团圆结局的。老夫人赖婚,眼看事情陷入僵局,红娘挺身而出,想出“听琴”的妙计试探小姐,才使局面出现了转机。起初莺莺对红娘是存有戒心的,时不时还会摆摆主人架子,直到了解她的忠心后,才放心让她传书递简。红娘在二人间东奔西走,为他们恋情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当然红娘也不是瞎忙活,她是在了解了张生的为人和莺莺的心思后才开始行动的。一开始,红娘只觉得张生是一个痴呆的白衣书生,但是“白马解围”一事让她对张生的印象有了很大改变,这才决定撮合他和小姐。后来两人幽会的事情败露了,莺莺又羞又怕,张生则像个缩头乌龟似的一味退缩,关键时刻还得靠伶牙俐齿的红娘和老夫人对峙。所以,整部剧中,崔、张二人感情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是在红娘的推动下完成的。

最后,孙飞虎围寺为两人关系的拉近提供了契机。此时莺莺一家四面楚歌,她提出的退敌计策为张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也为他们的未来选取了一条捷径。对张生来说,一来可以在众人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博得崔家的好感;二来可以借此机会接近莺莺,以解相思之苦。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孙飞虎的出现都在客观上为崔、张关系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成为一个重要的戏剧推动力。

(二)《牡丹亭》: 杜丽娘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与《西厢记》中崔、张爱情靠外力推动不同,杜丽娘在追求“情”的过程中是主动的。她的“情”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是杜丽娘自我意识觉醒的象征。

杜丽娘久居深闺,在父亲杜宝和母亲甄氏的管教下,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她来到自家的后花园,看到满园春色,不禁感春伤怀,想到自己多年来被禁锢在冷清的闺阁中,内心有太多苦闷无处排遣。《惊梦》一出,杜丽娘面对自己的处境,发出“泼残生,除问天!”的感慨。“这样的天问之语、愤激之词,是在经过了前面一系列赏景、伤怀的铺垫后,积累了足够的语势喷薄而出,起到的震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杜丽娘个体的生命意识觉醒了。”①

神情恍惚之际,杜丽娘昏然入睡,梦里她遇见一个手持垂柳的书生,二人得成云雨之欢。杜丽娘此时连这书生的面都没见过,《寻梦》一出却已有死后葬于梅树下的念头。“牡丹亭,芍药阑”,这些景色仿佛历历在目,可眼前独自一人的失落之感让她如何能承受。谁曾想这一“梦”竟让她魂牵梦萦至此,真是到了亦真亦幻的地步。

生命意识觉醒后杜丽娘才意识到,这十六年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躯壳,是这个梦让她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所以她立下“待打併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的誓言,表示只要能找到柳梦梅,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心甘情愿。

美好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在梦中获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是杜丽娘未曾感受过的,那种生命迸射出的力量推动着她由生而死,由死复生。

不同于红娘在《西厢记》中担负的重要作用,春香在剧中只是一个引子。是她先发现了后花园,叫嚷道:“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勾起了杜丽娘的好奇心,她的两问“你那花园在那里?”“可有什么景致?”甚是微妙,由此引出后面“游园”“惊梦”“寻梦”等一出出好戏。杜丽娘是非常信任春香的,在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把画像和照顾父母的事一并托付给了春香。但是在杜、柳的情感方面,春香的作用并不大。因为杜丽娘的觉醒超越了剧中所有角色,她是走在时代前端的人,所以靠自身的成份多一些。这股感情的洪流来势汹汹,她心中所念在现实中无处安放,导致她跨越生死寻求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限于种种外力因素,莺莺的“情”是要靠外力推动的。而《牡丹亭》以“情”为外壳,内核是对人本身,以及人的情感的观照。

二、产生两种不同推动力的原因

(一)内因

1.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从内因角度考虑,《西厢记》主人公情感发展由外力推动的原因在于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其动机的产生,需要由内驱力决定;内驱力则需要有外部条件的刺激、诱导而触发。”②崔、张二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国色天香,外貌因素构成了一见钟情的客观条件。莺莺虽然深居简出,但从“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可以看出,她对张生的相貌还是十分满意的,绝非因见不到异性而一时冲动。

“《西厢记》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如何把情转化为性的过程。”③莺莺第一次面对感情,自然会生出许多“假意儿”。所以外界力量的推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作为相府的千金小姐,莺莺自小被灌输的都是些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客观环境决定了她的性格中会带有矜持、娇羞的特点。其实莺莺很清楚摆在她和张生面前的困境,第一,身为相府小姐,名门之后,世俗对她的言行举止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崔相国刚刚病逝,莺莺和母亲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暂住在寺里,佛门乃清净之地,人言可畏;第二,崔老夫人治家严谨,凛若冰霜,对莺莺要求十分严格。崔、张从互传信笺到私定终身的整个过程,老夫人虽未出场,但她那封建家长式的权威却无时不在。赖婚一事使得之前所有的期盼变成一场空欢喜,也让莺莺明白了老夫人对待此事的态度,她意识到要想和张生在一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红娘名义上是来照顾莺莺生活起居的,实际上是老夫人派来“行监坐守”,看管莺莺的。两人虽以姐妹相称,但在弄清楚红娘的立场之前,她也不敢贸然行事。

莺莺对待张生的态度忽冷忽热,其实是她保护自己爱情的一种方式。只不过由于性格的缘故,让张生吃了许多苦罢了。

2.“人”的自省、觉醒。《牡丹亭》的故事往小了说是性,往大了说是哲学问题。“崔莺莺的美是诗性的,而杜丽娘的美是哲学性的。” 崔莺莺的麻烦出在两情相悦却无法在一起,“而杜丽娘的痛苦和失落则是一个哲学困境,是探寻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④

虽然两者都是大团圆结局,但《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而《牡丹亭》却透露出浓郁的悲剧色彩。杜丽娘在游园时,面对姹紫嫣红的美景,她内心感受到的却是“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此情此景正如她当下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似她这般花容月貌,如今又付与谁?十六年的青春年华,就像这满园春色一样无人欣赏,细细想来竟是一片空白。一曲唱罢,杜丽娘发出“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感叹。一个“贱”字,饱含了多少悲苦!

《惊梦》一折中,柳梦梅被杜丽娘的美貌吸引,顺路追随而来。如果说梦表达了人潜意识中的愿望,那梦中柳梦梅对杜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欣赏就是对她之前的感叹作出的回应,现实中强烈的失落感终于在梦里得到了弥补。杜丽娘跨越生死所追寻的不只是爱情,还有她一直被忽视的青春以及生命的意义。

崔莺莺是活在现实环境之中的,等级观念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封建意识形态是她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杜丽娘是理想中人,她所面临的是深邃而苍茫的哲学问题,是对自身价值的追问。这些都是外部力量无能为力的,所以她自我意识的觉醒需要一个相对超脱的环境去承载。梦境与魂游暂时摆脱外力干扰与约束的状态,为她的自由提供了可能。

(二)外因

1.時代背景。饮食和生殖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对禁锢他们的体制机制的反抗也越来越强烈,如此一来,人的需求就与阻碍它实现的社会约束力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

汤显祖生活的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物质决定意识,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为思想革新准备了条件。八股取士以及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创造力。在这种高压环境之下,涌现出了一些针砭时弊的先进思想家。如“泰州学派”和以“异端”自居的李贽。他们肯定人正当的欲望,反对理学家对人性的压制与束缚。他们的思想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震动,是社会前进的一大动力。

汤显祖深受他们的影响,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激进的成分,在《牡丹亭》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汤显祖一生仕途不顺,他怀着满腔热忱考取功名,然而官场的黑暗让他无比失望。个人的价值得不到彰显,他便毅然投入到戏剧创作中,《牡丹亭》中封建礼教对一个鲜活生命的摧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花季少女内心的苦闷、彷徨,当她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后,喷薄而出的生命力是如此动人。

三、产生的影响

《西厢记》所展现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在红娘的帮助下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它捕捉到了爱情最微妙的瞬间,以及恋人的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让我们看到了崔莺莺初次面对爱情时的反应,以及她敢于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的勇气。而《牡丹亭》向我们展现的是像杜丽娘这样受压迫的女子觉醒的过程,它透过“情”向我们剖析人的精神世界。花园里明媚的春色正如杜丽娘生命的映射一般,虽然绚丽却无人留恋。她从对自然的观照中发现自己被禁锢的灵魂,人类最原始的冲动让她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本该有的快乐。就像看到了漫漫黑夜中的一点亮光,为了那一点亮光,她拼尽全身力气独自追寻。

由此出现了两种呈现“情”的不同方式。一种延续了《西厢记》描写爱情的路线,代表作品有孔尚任的《桃花扇》、周朝俊的《红梅记》。前两年的青春题材影片,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反映了这类作品的市场。另一种延续的是《牡丹亭》思索人存在的价值的路线。这在西方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等。自文艺复兴时期起,西方文艺作品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便一脉相承,而我国关注人内在精神的作品则相对较少。这是我国戏剧影视领域将来需要提升的地方。

虽然这两部作品情感的推动力不同,主题思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对人正常欲求的肯定、对人性的颂扬是一致的。自此以后的戏剧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人性的关注让作品有了一种向内生长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回归到人本身。比如,苏童的作品《妻妾成群》,通过对颂莲悲剧命运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高墙大院里的女人们被扼杀的青春和自由。

所以说,《西厢记》和《牡丹亭》给后世的文艺作品带来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注释:

①翁敏华,陈劲松.四大名剧精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2.

②黄天骥.情解西厢:西厢记创作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03

③④侯虹斌.怕是风流负佳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推动力生命意识西厢记
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人大常委会 注重人大决议推动力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