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7—1945年解放区戏剧广泛传播的分析和研究

2018-11-26陈雪颖

戏剧之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陈雪颖

【摘 要】由于戏剧原本的诸多优势,1937-1945年在全中国范围内,戏剧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解放区作为当时的“红色革命圣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解放区的戏剧发挥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启迪民智、鼓舞广大抗日群众士气的巨大作用。在今天,文化软实力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非常时期戏剧得以传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戏剧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国家戏剧文化的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解放区戏剧;戏剧传播;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13-02

一、1937-1945年解放区戏剧的传播及影响

1937-1945年,处于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危难关头,国家领土被日本帝国主义蚕食占领,在生产力低下、物质环境极度匮乏的年代,在外有铁蹄践踏,内有高压镇压的情况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戏剧是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盏光亮,给广大人民以精神上的慰藉。

抗战初期,延安出现了大量的戏剧演出团体,使延安成为解放区戏剧运动的中心,并成为解放后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基础。从1937年2月,建立于1936年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简称“文协”)成立了戏剧组并组织了第一次的公演开始,延安地区的剧社团体不断出现,为延安地区戏剧的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实践积累。1937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同年3月,人民抗日剧社总社在延安成立,原人民抗日剧社更名为中央剧团(七七事变后更名为抗战剧团)。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军委组建了18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加强了抗日根据地的服务工作。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成立,设立了戏剧系,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此外还有各地的剧院剧团等等,体现了延安戏剧的传播范围广。除了这些主要编演话剧的剧团,还有鲁迅艺术文学院平剧团、军委平剧团、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平剧团、延安平剧研究院等各大戏曲剧团。

延安各大剧团的建立使得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也为抗战做足了思想准备。

二、1937-1945年解放区戏剧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政府的政策导向。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一直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1937-1945年间的延安,作为解放区的大本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文化上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戏剧在党的支持下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党从来都把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抗战时期的延安一度成为知识分子理想的天堂。尊重文艺,首先就要尊重知识分子,边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最终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让知识分子有事可干,二是要有与之相当的物质待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即使在最艰苦的阶段,知识分子的待遇依然比党政干部的待遇高好几个层次。

共产党不仅在行动上支持文艺界的工作,在思想上更是对文艺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最著名的影响也最大的就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前毛泽东同志曾经提议“演大戏”,对于国统区的名家名作以及国外的戏剧进行搬演,以演出《日出》作为契机,陆续演出了《塞上风云》《雷雨》《蜕变》等多部国统区的名家名作。对于外国的戏剧,诸如《钦差大臣》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也进行了多次的搬演,为延安地区的戏剧演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抗战的加深,党中央又根据实际情况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1942年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我党对于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态度,为一大批处在迷茫阶段的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讲话》之后的延安,秧歌剧蓬勃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艺术形式。当时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经历了“演大戏”的积淀,加上自己对于生活的积累和对于艺术的新理解,实现了现有的艺术形式与新的思想观念的完美对接,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状况,指导人们思想,鼓励人们战斗的优秀剧作。如话剧作品:《模范乡长》、《人兽之间》、《胜利在前头》……,戏曲如《史可法》、《孔雀东南飞》等,最经典的就是歌剧《白毛女》,它是我们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歌剧,在故事内容和艺术表演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共产党的支持下这些作品传播范围极广,影响也非常大。

(二)人才的大量汇集。戏剧的传播离不开优秀剧作家的戏剧创作,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虽然处在列强入侵的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一国戏剧兴起的时刻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意志十分高昂的时候”。抗战时期的剧作家们抵抗住各种威逼利诱,为当时的人民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由于战时局势的紧迫,许多作家、艺术家奔赴解放区或国统区,在解放区内有丁玲、孙犁、王震之、李伯钊、胡可、刘肖芜等人为延安话剧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炎、李伟、王汝俊等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秧歌剧;还有马健翎、崔巍等人创作的京剧等等。不仅如此,大后方还有组织地或自发地向延安输送了大批的戏剧人才,如吴雪和舒强就是在中共的安排下进入延安的,为日后延安地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优秀的戏剧人才的汇集,使得解放区尤其是延安的戏剧得到广泛的傳播。

正是有了这一批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使得戏剧在抗战时期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吹响号角。

(三)群众的迫切需要。戏剧以其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特点在抗战时期深受各级人民的欢迎。无论是目不识丁的穷苦百姓还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戏剧都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因而得以广泛传播。抗战时期,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群众都是文盲,要想通过文字宣传使得民众得知国家的事件,难度非常大。而戏剧以其短小、口语化的特点,使得目不识丁的百姓也可以了解当前的国家局势,增加了他们的抗敌热情,是很值得老百姓欢迎的。而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戏剧作为唯一的娱乐活动也为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得以广泛传播。

三、对当下戏剧传播的启示和建议

(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国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文艺为大众服务”,那么创作符合大众审美的文艺作品便是最重要的。抗战时期戏剧成为了我们反抗帝国主义、呼吁民族解放的最有力的文化武器,在今天,我们要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活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大力发挥戏剧的作用。

大力发挥戏剧的作用,就要丰富戏剧的形式和内容。话剧作为“舶来品”从传入中国之初就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青睐,在抗战时更是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我们要继续发扬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作用,让它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小剧场话剧这几年在中国的话剧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如“开心麻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去剧场观看话剧演出,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现象。但是,在大部分地区,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这种便利条件的,因此,利用电视、网络等方式,加以大力的宣传,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这种艺术的魅力是很重要的。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的总称,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已经慢慢失去了它的影响力。但是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我们要不断地丰富戏曲的形式和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留其思想文化核心的同时,也要兼具时代性,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比如,少一些高台教化多一些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传统的戏剧才不会随着现在的观众一起老去。

(二)树立文化崛起与民族复兴相关的观念。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之争。戏剧作为大众文化,在列强武力入侵的抗战时期,我们都可以保持自身不被腐蚀和同化,那么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不被同化,也非常值得深思。因此,树立没有文化崛起就没有民族复兴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政府作为领导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文艺政策来发扬我们的文化。第一,在政府层面加强对于戏剧行业的支持力度。不光是对话剧,还有对戏曲行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戏曲的发展环境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不乐观,如何使年轻人接受这种古老的艺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高雅文化进校园”、“戏曲进课堂”、“文化下乡”等活动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到戏曲这门艺术,培养了大家的爱好,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发展戏剧的决心,继续贯彻落实,假以时日一定会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第二,加强对剧团体制的改革。长期以来,戏剧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由财政供养,与商业区分开来,这样造成了一部分演员的懈怠心理,将剧团进行体制改革,演员待遇与公司的盈利直接挂钩,不仅可以减少一部分的财政压力,还可以促进演员的竞争,在商业的驱使下,会更尽力地表演。西安易俗社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在改制后,易俗社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加强对戏剧人才的培养。抗战时期,欧阳予倩是桂林最为活跃的戏剧家,也是国统区戏剧救亡运动的领导人。在抗战形式的严酷环境下,他并没有单方面注重当时的戏剧演出,而是着眼于未来,强调戏剧改革的重要性,积极培养戏剧人才、整理传统剧目、并不断创作新的剧目,改进排练和表演的方法。他这种对于戏剧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人才的培养是使得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基础。现在的戏剧界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和實践的分离。一部分人,在表演行业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不具备创作和批判的才能和视角;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只懂得理论批评而缺乏实际的表演能力,使得戏剧人才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然也存在一些戏剧演员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生活的体验也不是很充分,造成了一些人表演虚假,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我们今天要注意的就是尽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式的人才。尤其是戏曲行业,由于人们兴趣的减少,戏曲的接班人也出现短缺的现象,注意从小挖掘并培养接班人是对戏剧艺术的负责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回首过去,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已经深深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从1937年到1945年在国难当头之际,解放区的戏剧却迎难而上,得以广泛传播是当时文艺界的一个奇迹,戏剧艺术经过长时间的改造必将在我国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劳丽华,郑娟.延安时期的戏剧传播与文化构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8)6.

[2]廖全京.同一片云彩下的两个艺术世界一一抗战时期国统区戏剧与解放区戏剧之比较[J].四川戏剧,1988.3.

[3]吴彬.抗战时期国统区对延安戏剧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3.1.

[4]贾冀川.解放区戏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