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2016-12-05白路
白路
摘 要: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是人们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积极进取的巨大推动力。
关键词:写作兴趣 尝试教学 推动力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或兴趣索然, 或兴趣不浓, 有的甚至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如此下去, 学生作文自然没有动力,作文水平自然比较低下,作文教学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而克服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用“观察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鲁迅说:“如果要写作,第一须观察。”然而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更谈不上用“观察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在课堂内静态地命题让学生写作,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样势必使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学生写作兴趣索然。假如我们先命题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范围、要求等后,再让学生去观客自然、观察社会、观察有关的人和物,这样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教完《白杨礼赞》后,要求学生写《家乡的土杨》。大庆地区的本地杨树是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树,也是我们的市树,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然而刚开始学生写得连“形”都像白杨树了(什么“挺拔”、“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等等,闹了不少笑话。)更何况“神”了。并且文章内容平淡单调,学生写作毫无热情,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一个星期天,我特地带学生去公园观察这种本地杨树。回来后,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既准确地写出了它的“形”(什么“枝叶繁茂”、“树干粗壮”、“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等等),又生动地写出它的“神”(什么“默默无闻”、“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甘于奉献”等等),并且还能揭示它的象征意义(什么“平凡岗位上的人们”、“广大的石油职工”等等)。由此可见,我们平时应该让学生写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或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熟悉的人和物,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用“观察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用“模仿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作文布置后,学生总是觉得无从说起,感到难以下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用“模仿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说,模仿是人的本能之一,人们从开始有意识时起,就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一,并且学生要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中间一定要经过模仿借鉴这一阶段。许多实例也证明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适当地采用“模仿”的作文教学方法,是符合写作教学规律的。例如,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开始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内客可写,于是我布置让学生去收集范文,学生一听,个个兴趣盎然。结果一些学生少则找了一二篇,多则找了十几篇。通过范围的阅读、借鉴、模仿,学生不再感到开头难、结尾难,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都能结构严谨(或首尾呼应,或过渡自然,或中心突出等等);通过范文的模仿学生作文不再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许多学生写的事例既具体生动,又新鲜典型。好几位学生还写出具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文章。这当中,当然要防止出现“抄袭”现象,以及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诸如范文的选择,模仿的方法、步骤等许多问题。
总之,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模仿是练习作文的一种方法,不是目的。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所以,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并逐渐有所创新,最后写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那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三、用“发表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这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发表欲。叶老也曾经说过,人类希望把自己的经验、理想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泛普追愈好。对于写作文的同学来说,他们都有一股强烈的“发表欲”,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同学的好评、教师的赞许。鉴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用“发表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对一些作文水平较为一般的同学,让他们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诵读几句佳句,或某段生动的文字;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让他们在班上通读全文,修改后再发表在“作文园地”里;而对那些优秀的习作,则推荐给校文学社、广播室,及至向报刊推荐。
总之,“发表园地”各式各样,不拘一格,或诵读评论或张贴展览或编辑小报或打印出版……通过“发表”,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精神上享受了那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悦愉,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以上三点,是本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尝试,是本人作文教学中肤浅的认识。这三者中,既各有侧重点(如“观察法”重在“看”——积累素材,“模仿法”重在“读”——阅读借鉴,“发表法”重在写——多写多练),又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