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歧视问题及其对策

2018-11-26姜新宇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根源危害大学生

姜新宇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率不断上升,但其传播内容的不可控性也给歧视现象网络化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大学生是互联网中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但限于其认识水平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缺乏全面而客观的看法,也使高校内网络歧视问题不断加剧。新时代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制度管制,营造和谐健康的高校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歧视 危害 根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14-02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是活跃于网络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网络歧视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进步。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大学生网络歧视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网络歧视的概念与特征

(一)网络歧视的概念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歧视是行为化的偏见,通常是指仅仅因为他人的特定团体成员身份就对其作出不公正的负面评价。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中认为,偏见是“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更多的是在后天文化熏陶下习得的。[1]就网络歧视本义而言,它实质上是一种语言暴力,是通过侮辱性或煽动性的图片、文字或者视频达到诋毁与贬低他人的目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交空间,相比于现实生活,它更易表达自己的情感。网民之间通过简单的文字与图片就能实现交流,所以部分人就会把网络当成发泄现实不满的“垃圾桶”,对他人恶意中伤或大放厥词。在每一个校园网络歧视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文字暴力占很大的比重,它们有些是带有偏见且粗俗的攻击性言语,有些是贯以分析类、评论类的文章。网络歧视问题与现实生活中冷眼相看等歧视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通过与当事人的直接接触,而是借助网络这个手段用文字和语言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群体进行诬蔑与诋毁,它对当事人造成更多的是精神损害并且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甚至带有违法犯罪的属性。这不是“独狼”式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着一定数量级的网民在推动它的发展,这些网络歧视的造势者不仅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精神攻击,而且更是会将这种行为造成的伤害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严重扰乱当事人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歧视的基本特征

网络歧视具有传播上的广泛性和认知上的盲从性。

(1)广泛性。网络中拥有海量的信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他想要的信息。同时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意见泛滥的场所,它为网络歧视提供了良好的发育土壤。现实中的歧视问题,可能只针对个人或一小群人,而网络信息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其所产生的杀伤半径大而更显威力。某一网络歧视事件可以通过一个转发、一个评论、一次点赞把它的影响力不断延续下去。如今较大的门户网站,如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都是网络歧视类文章与评论的高发地,它们不仅辐射范围广,而且受众群体巨大。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主力军,能熟练使用这些工具,但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他人怂恿也是他们的特点,再加上网络世界中缺乏足够的监督约束机制,这更对校园网络歧视事件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产生持续的影响。

(2)盲从性。大学生正值血气方刚、充满激情的年龄层次。新时期中国迸发出的巨大活力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唤醒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但性格中不成熟、容易冲动等特点也使他们易放纵自己并忽略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而且年纪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深度,由于缺乏对具体事件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他们往往易受表象信息所左右,受群体因素的干扰,无法对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与关系进行正确的判断,并主观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地形成某种符号化、标签化的认识。这正是许多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他们助推了网络歧视现象的发展与蔓延。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歧视的危害

就网络歧视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而言,主要体现在精神伤害和认同感丧失两个方面。

(一)精神伤害

当今网络中充斥了大量媚俗化与平庸化的信息,使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生理条件以及金钱地位越发看重。不管是在平时的网络聊天还是互动交友等各种网络平台上,那些生理条件存在缺陷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受到的歧视性对待远远多于被他人平等看待。而受歧视的同学因为对新环境的不了解与不适应,往往容易产生悲观、不满情绪。一部分同学在精神上会变得敏感、易怒,在网络上与人相互谩骂,甚至恶意报复。另一部分同学在生活中会变得无精打采,产生逃避心理,对他人、对社会都用阴暗的视角去观察,遇事都采取冷漠、不作为的避世态度,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甚至会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认同感丧失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涯是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第一个起点。但网络歧视问题打破了部分学生起初对校园的向往与憧憬,班集体内部之间同学关系疏远、学校认同感丧失等问题也慢慢暴露。大学班集体内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在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等客观情况上都有所差异,平时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和碰撞。而网络作为发泄平时生活不满的便捷通道,一些带有歧视或恶意诋毁的消息就会不胫而走,造成矛盾不断升级,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与健康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遭受不公待遇的同学会产生心理失衡,认为学校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有欠妥当并缺乏对他们的保护,从而产生失望心理,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也会渐渐丧失。

三、當前大学生网络歧视的根源

大学生网络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内因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外因。

(一)大学生思想观念有失

市场经济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不同的自我实现方式,也改变了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现在校园中恶意炒作事件频发,有的同学从进入学校开始就争名逐利。他们通过一些极端恶毒的语言对其他同学进行有目的的打击与报复,并且为了追求点击率,通过混淆视听的大标题、夸张的细节故事,以及通过故意删除一些冷静分析的帖子,而保留下诋毁谩骂的帖子来对事件进行炒作。[2]在这些校园歧视事件中,部分同学对受害者遭遇的视而不见也使这种恶意炒作现象不断恶化下去。更不能忽视的是,一些事件的受害者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做到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独自承受伤害。

(二)高校素质教育滞后

学生网络歧视问题普遍存在并难以消除,跟部分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不重视,甚至缺失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有些高校只注重学术知识的训练与科研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教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失常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部分同学对于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产生错误解读。此外,部分高校没有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放到学校建设的首位,对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它们更在乎校园的面子工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实质性的举措,甚至对于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歧视性言论不管不顾。这势必使学校缺少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对大学生的道德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造成校园矛盾扩大化。许多同学在毕业之后虽然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却缺少基本的道德素质。

四、大学生网络歧视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生网络歧视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解决之。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生活文明有序运行机制

在高校开展校园网络生活文明建设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学校要从创新队伍建设方式、培育高校网络名师、开办校园名站名栏这几个方面出发,用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的思想,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生态。评选网络名篇名作,在学校的官网官微上积极正面宣传,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优秀模范事例教育人心,增强学生们的选择能力、分辨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努力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学生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3]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反网络歧视法律制度体系

大学生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持,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最重要的莫过于使用好制度这个工具。制定大学生反网络歧视制度规定,确保它能在这一轨道内有效运行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首先,鉴于网络歧视的特殊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立足现有制度条件,加快研究新问题与新内容,尽快出台有效的制度文件,从源头抓起,整治网络歧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惩治的力度,对涉及歧视他人的主要责任人处以校纪校规处罚,并追究责任,这样更能起到威慑作用,为校园网络世界的纯净起到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活动监控预警机制

极强的技术性与难度性是网络事件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的重要特点,校园网络歧视问题掩盖在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库中,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准确识別出它们,并对其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单纯依靠校园管理者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通过政府的协助来弥补不足。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网络技术小组,通过对网络监管部门和宣传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他们及时了解网络环境发展的变化,并熟悉网络歧视事件新的类型与形式,保证他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网络歧视事件。其次,充分发挥技术工具的作用。通过与各大门户网站和主流通讯平台的合作,借助网络大数据分析工具,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收集、甄别、预警能力,做到提前发现、提前预防,全天候感知网络安全事态,增强网络监控预警机制的防御力和威慑力。

参考文献:

[1]杨彪.信息治理与社会歧视——中国隐私立法的策略与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5(6).

[2]石尚松.网络暴力的表现和防治[J].民营科技,2013(11).

[3]张利英.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J].红旗文稿,2016(10).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根源危害大学生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