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门诊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管理中的作用
2018-11-23徐莲王屹
徐莲 王屹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逐年递增,由此产生的卒中、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例数也较前大大增加。大量研究已证实: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终末期肾病和死亡。本研究通过心内科门诊筛选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病人,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并密切随访血压、血糖的达标情况,旨在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的门诊慢性病管理模式,以提高血压、血糖的综合达标率,最终改善病人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5月来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年龄>60岁确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1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干预组(92例)和常规随访组(9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04例,女78例,年龄60~82岁,平均(74.1±12.4)岁,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入组时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痴呆、沟通障碍。
1.2 方法 护理干预组纳入我院专设的心内科预约门诊就诊、随访,病人资料录入慢性病管理平台,要求入组病人每月至少就诊2次,就诊时常规测量血压、血糖,预约下次就诊时间。每月专科护士至少电话随访2次,每次不少于5 min,内容包含:(1)询问目前血压、血糖情况,是否坚持服药、合并用药情况,饮食情况,盐摄入量,运动量;(2)督促病人及时就诊、按时服药、坚持运动;(3)解答病人疑问。医院每月组织1次健康宣教,内容包含高血压、糖尿病的危害,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常规药物介绍,非药物治疗方案。护理干预组病人参加健康宣教的次数不得低于50%。常规随访组病人仍就诊于心内科普通门诊,随访过程由接诊医生完成,无护理参与,随访包括就诊时测量血压、血糖,健康宣教和药物调整,由接诊医生自由决定血压、血糖监测频率,治疗方案。 2组病人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检测诊室血压,空腹血糖,HbA1c。血压达标:血压<140/90 mmHg,≥80岁的高龄老年人血压<150/90 mmHg;血糖达标:HbA1c<7.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2例病人中11例失访,其中护理干预组7例,常规随访组4例,共171例病人纳入资料统计。观察3个月、6个月时,护理干预组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HbA1c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常规随访组(P<0.05)。干预前,2组病人的血糖、血压达标率均不超过30%,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时,护理干预组病人的血糖、血压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及常规随访组(P<0.05)。见表2。
表1 2组病人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HbA1c 的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常规随访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是影响老年病人预后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死亡、卒中、慢性肾脏疾病密切相关,同时拥有这两个危险因素的老人通常预后不良,需要更多关注和更严格的血压、血糖、血清胆固醇干预。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因高龄和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衰退、记忆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自主停药、漏服药等情况屡见不鲜[1],并且病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常出现夜间血压升高,昼夜节律异常,导致该人群血压、血糖达标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本研究也发现,基线时病人的血压、血糖达标率均不超过30%。
已有研究证实,对于高血压病人舒张压每降低5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30%和23%,而有效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病人血管和周围神经的并发症[2]。此前有研究对此类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干预以改善血压、血糖控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本研究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病人在慢性病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加预约诊疗的管理模式,并对护理干预的内容、时间、频次均进行严格的界定,通过强化血压、血糖监测,心理疏导,服药及运动指导,明显改善了病人的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使护理干预组病人的血压、血糖较基线及常规随访组得到明显改善,血压、血糖综合达标率更是超过40%,而常规随访组病人的血压、血糖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说明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病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提示,以计算机慢病管理平台为依托,有效筛选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病人,并予以护理干预加预约诊疗的强化管理模式,可以全面提高病人血压、血糖的达标率,借此改善病人预后,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慢性病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