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升级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2018-11-21李娜

创新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升级

李娜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为我国三农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产业升级;城乡收入差距;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7-35-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7.01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China, although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eople has been generally improve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ncreasing.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urther widening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China,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fering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 words: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rural-urban income gap;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目前,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也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今天,农民个人收入增长依然较为缓慢,所以城乡收入差距加大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产值,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1.1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可支配收入增多,国家的整体生活水平自然就高;反之,生活水平则低。就近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情况而言,乡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较为迅速[1]。例如,199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45.69元,2017年为8 653元,数十年时间仅仅增加了千元,然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数万元,城乡收入倍差为2.71∶1。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聚集了第二产业——工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然而农村依旧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农业,不利于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无法创造大量的财富。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1.2 基于恩格尔系数的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恩格尔系数,主要是反映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揭示了居民收入与食品支出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数据一致的情况下,系数越高,说明食物支出系数越多,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家庭收入水平就越高[2]。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致徘徊在37.6%,可见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为富裕的水平,然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致徘徊在51%,也就是食品支出达到了居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他支出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说明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其消费尚不能从基本食品扩展到其他领域。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分析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一直以来,我国政策侧重于城镇发展建设,忽视了乡村建设发展;注重工业现代化发展,忽视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自1990年以来,我国全面开放农产品与工业消费品价格管制,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国家在政策与资金方面并没有给予农业过多的帮助,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外加工业部门的垄断经营,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然而城镇居民则借助市场的运作,通过利润较高的工业与服务业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3]。农村在基础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只能依靠少量的资金、低素质劳动力与低技术含量的小规模经营获取一定的收入,相应的收入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2 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農民缺乏非农业收入渠道,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总收入不高。只有持续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才能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较短,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无法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农民工资水平整体较低,农民非农业收入较少。然而城镇居民各项产品产业链较长,并且城镇居民整体工资水平较高,同时具有最低保障,种种因素综合一起,决定了城镇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

工业化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农业社会,人们利用人力、畜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技术装备由手工工具逐渐变成工业机械,增强了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过去灌溉用人力水车,一天只浇几亩地,现在用水抽灌溉,一天可灌溉几十亩地;过去人工收割,现在用联合收割机,大型高效,一天收割上百亩。由于农业机械的运用,单位时间内每个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并且产生了劳动力节约和剩余。机械化水平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越多,劳动力供应和收入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4 农村保障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如今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社保体系的保障,然而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等方面尚存在明显差别。例如,目前在农村凡是超过一定年龄的老人,每月补贴仅仅是上百元,然而城镇居民超过一定年龄的老人,每月补贴可达千元以上。与此同时,城镇在各种福利方面都远远优于农村,部分农村甚至连基本的福利都不能很好提供。除此之外,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在退休金、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足。

总之,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主要在于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以及农村保障体系不完善等4个方面,这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3.1 在政策与财政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政府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战略。首先,农业产业化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例如油料、畜禽以及水产等,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并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以此保障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其次,实施农业结构转型战略,传统的单一农产品无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因此,有必要推进单一农业产业结构朝多元化发展,同时需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且需要打破现阶段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分散经营的传统小农经济,以此拓宽农民收入渠道[4]。再者,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国家需要在农村保障、医疗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业产业化升级所需的各项资金的充足。最后,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在国家提倡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才能确保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做好统筹发展,引领农业企业发展

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降低门槛促进农村非正规部门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方面通过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技术投入,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城市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转向农村,扩大农村工业产业规模,同时谋求与资源能源丰富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要把私营企业、民间企业等各种中小微企业聚集起来,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实现产业集聚和延伸产业链等,产生出更多的生产效益。

从长远发展来看,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重视农村资源的集约,逐步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以此增加农产品附加产值,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优化产业结构,紧紧围绕着优势农产品资源,引导企业延长产业链,同时需要注重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的发展,以此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发挥企业规模效益。最后,注重科技的应用,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企业应成立专业研发机构,以此实现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产业化既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如肥料工业、农药工业、电力工业、塑料工业等。这些产业部门的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岗位。同时,由于工业产业效率的提高,工业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一般都高于农业劳动者。因此,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愿意到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去寻求就业出路[5]。这样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同时,也刺激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靠拢,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地方政府还要做好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待遇,对于那些长期在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应该允许在城市落户,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其在劳保、就业、生育、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

3.4 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增强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同时,在宣传过程中需要注重农业产业化相关知识的普及,促使农民逐渐掌握市场、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等相关知识,逐步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只有轉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升级当中,进而享受到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收益。其次,加大农村劳动者教育与培训的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比较困难。有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他们的技能素养关系密切,转移数量的多少跟他们自身技能素养的高低呈正相关。开展专业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生产、就业以及创业的素质,可以有效提高再就业水平。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需要施行不同的专业职业教育,以此提升农民的专业职业素质,这样才能为农业产业化升级提供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形成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下,需要充分认识城乡收入差距的危害性,正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问题,必须统筹发展,通过做好政策与资金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引领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新产业、新业态等带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新蜀,王曼,潘明明.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17(10):139-144.

[2] 宋笑月.缩小湖南城乡收入差距的农业产业化路径[J].经济地理,2011,(6):1003-1007.

[3] 杨松,王爱峰.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136-138.

[4] 徐敏,张小林.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金融论坛,2014(12):26-32.

[5] 吴迪.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7(3):140-143.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产业升级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