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化的河南省制造业企业创新路径研究

2018-11-21赵景凡

创新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服务化制造业创新

摘 要:制造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仅仅依靠技术创新很难实现企业的突破。以服务化为基础,探寻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分析河南省制造业企业现状,剖析制造业服务化的可行途径,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服务化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7-13-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7.003

Abstrac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ake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new era, the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breakthrough of enterprises only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servic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new path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sible ways to achieve service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novation; service

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不仅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创新力及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创新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2016年7月26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发布《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提出到2018年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这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的指导文件。为促进并指导制造业企业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2017—2020)》。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对生产方式、组织流程以及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优化,在投入产出中增加服务要素的比重,将制造业从原来的“制造+加工”模式转向“制造加工+服务”,从以往的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从而使企业价值链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提升,同时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1 河南省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在发展制造业上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目前已经是制造业大省。从总量上讲,201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8 807.16亿元,比上年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从质量上讲,2017年还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宇通客车精准打造特色国际化发展模式——以“品牌输出”为主的“古巴模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形成“特色转型发展道路”,以煤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产业,企业全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卫华集团实施智能制造,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专、精、特、新”模式[1]。

但同时,也不得不意识到河南省制造业正处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转型的任务非常重、难度异常大。从全国战略区位来看,河南省作为能源大省、原材料大省,在供需错配问题上更为突出、存量调整更为艰难,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一是产业结构老化,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相对不足。201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占比8.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2.1%,出现低端结构性过剩。二是工业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三是企业环保约束趋紧,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管控趋严,企业必须迈过环保门槛。四是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创新能力不足[2]。

河南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起始于中信重工、郑煤机等传统装备制造行业,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不得不关注的课题。2017年11月6日首列洛阳至中亚班列试运行成功,2017年12月21日洛阳至中亚地区第二列集装箱班列从中国一拖铁路编组站集装箱场站出发,驶往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标志着中国一拖物流公司盘活中国一拖铁路资源、开展国际货物集装箱业务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为中国一拖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服务化道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并且服务化的形式也在向纵深发展。由最开始的只是提供产品使用培训、调试安装、售后维修等初级简单服务,到现在转向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客户方案设计、客户需求系统解决方案、平台电商化等高级服务拓展,呈现出多元化、高级化的服务态势,这些轉变对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支撑、管理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内涵

孙林岩等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将服务融合于制造中,以各种不同的形态与各环节进行深度的融合,使服务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以及企业的管理、组织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服务化应具有整合、增值、创新三大属性,最终服务化的内容应包括生产性服务、服务型生产以及顾客的全程参与三大基石[3]。胥军认为制造服务业是一种新型服务业的总称,该服务业的主要目的是向产品生产、使用过程提供各种形式的增值服务,服务的主体或客体对象之一是制造企业,从而使制造服务业不仅能够融合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如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而且具备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4]。Michelle Kam等认为企业传统产品盈利能力的削弱、面向顾客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商品化等是促使中国的制造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变的重要因素[5]。根据对现有制造业服务化相关文献的梳理,很多学者将企业转向服务化战略的原因归纳为几个方面,主要是财务因素、战略因素、市场营销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制造业面临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变更,世界经济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正处在不变革就要被淘汰的地步。要做到有效的变革,就要从企业的价值链入手。随着“服务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也在发生变化。价值链要素的构成由企业内部逐渐扩展到企业外部,使得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因素越来越复杂,服务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6]。多个企业或部门机构形成网状或者价值系统等新的形态的价值链,早期的链条状价值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关键资源和核心优势,将服务与制造之间按照价值链上不同环节进行分工。最终,整个价值链的最优化要更大程度地依靠信息技术。企业要有面向服务的解决方案,需要将产品和服务结合起来,形成集成的、完整的价值链。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产生了现代服务制造业这一全新的模式,在该模式下,传统制造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原来的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拉长并丰富了企业的价值链。而现代优良的网络化环境为制造服务业的“产品+服务”提供了可能性,有更好的价值来源和可持续性。

3 基于服务化的制造业创新路径

目前,服务已经为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带来了真正的效益,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河南省制造业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服务化转型成功的案例。当前,河南省制造业服务化整体上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化转型的主题逐渐增加、企业愿意加大服务性投入、企业的服务性收入大幅增加。以服务化为基础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夯实技术创新基础。企业能够为其客户创造的价值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客户对这种价值的认可以及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技术创新力,这也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市场竞争归根到底依然是技术竞争,而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只是在技术竞争之上的附加。而通过产品和服务竞争无非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在现代成熟的市场中,其所带来的价值增加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带来新产品的开发所形成的价值才是无限的。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加强技术投入,深化研发力度,引进技术领军人才,重点突破技术难题。对于政府监管而言,为了提升全民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改善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知识产权政策,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运用离不开优良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环境。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和推动制造业企业创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用危机,制定相应的科技信用政策,形成科技信用体系,从制度规范层面约束和规范科技项目主体的行为,从宏观环境上不断促使他们提高诚信水平。这些举措从微观上看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从宏观上看有利于使政府科技资源的分配做到公正、有效,提高科研效率,更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条件。

第二,加强产业间协作创新。全球化不仅仅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济业务,更是企业与员工、合作伙伴等利益关系人之间的深度协作与融合。而目前科技创新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多领域融合交汇所造成的资源重复浪费,导致了企业创新效率的降低。在制造业服务化逐步加深的情况下,企业要放弃原来“独立开发、高度机密、与世隔绝”的单独开发创新模式,而应该重视创新协作网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在行业内搭建产业协作创新平台,逐步细化到区域产业间协作创新,将网络协作的效应最大化,充分利用网络内的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客户的作用。用户的角色不仅是产品的使用者,更应该是创新的实践来源。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改进往往是由用户给出最终评价,因此,创新的发言权和评价权应该归于客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边界逐渐淡化。企业应该由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及时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合适的产品。企业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将客户纳入创新团队中,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双赢。只有客户最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少走弯路。

第四,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风险意识。在资金上,探索普惠特惠金融政策相结合来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增信功能,做大融资担保平台;加强银企矛盾协调,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资金链等风险。在服务上,建设制造业企业互联互通平台,为全省制造业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联盟组织建设。定期召开服务重点企业协调会、会商会,加大制造业企业维权支持力度,帮助化解发展难题,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支持科技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制造业企业贸易便利化,激发企业投资活力,不断营造全市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五,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需要既懂制造业务又懂服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来看,我国的人才培养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根本上来看,一些企业自身还对服务化处于模糊的状态,对服务化这种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知,导致企业自身对服务化缺乏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方向。满足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的动力基础是优化人才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并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体制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渠道互通的、选择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人才评价制度。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打破原来对于人才培养的短视。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灵活的,而我们的教育还是相对传统的,因此要使我们的学习制度更加灵活多样,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在同等学力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学生互学制度。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知识学习没有内化。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深化课堂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在课程设置上多样化,能够让学生在专、精、尖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并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立体的知识。五是构建切实有效的产学研平台。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使知识更新能够跟得上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 佚名.河南工业经济蓝皮书发布:河南工业总量稳居中部第一[EB/OL].(2018-07-06)[2018-07-07].http://henan.sina.com.cn/news/2018-07-06/detail-ihexfcvk2117699.shtml?from=henan_ydph.

[3] 孙林岩,李刚,江志斌,等.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7(19):2307-2312.

[4] 胥军.胥军@信息化、电子商务及其他[EB/OL].(2009-10-20)[2018-06-05].http://blog.e-works.net.cn/49171/.

[5] 石学刚.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的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6] 赵景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区域政策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7(10).

猜你喜欢

服务化制造业创新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现状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职业教育界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服务化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