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视角下郑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8-11-21李小妹

创新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郑州市

李小妹

摘 要:创新驱动是郑州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源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既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郑州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现实支撑。应当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投入多元化,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汲取优质科教资源,完善郑州城市创新系统、构筑创新“三螺旋”空间等方面着力提升郑州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7-8-5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7.002

Abstract: Innovation-driven is the core strategy of Zhengzhou for the future and the source power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issue of Zhengzhou's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realistic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Zhengzhou's new development momentum.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celera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cultiv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absorb high-quality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e Zhengzhou urban innovation system, and build innovative "Triple Helix" space, so as to improve Zhengzh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national central city; Zhe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家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创新驱动是郑州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源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既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郑州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新动能,使郑州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做出贡献的重要现实支撑。

1 国家中心城市与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学界并无准确对应“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与此相关的主要是对“世界城市”的研究。目前,世界城市研究领域共有五大学说,分别从不同视角阐释了现代世界城市的发展:一是约翰·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假说,二是斯基亚·萨森的生产性服务业学说,三是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人才学说,四是曼纽尔·卡斯特尔的信息城市学说,五是艾伦·斯科特的世界城市腹地学说[1]。国内学界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功能定位以及专题研究等方面。例如,段霞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体系的一个层级,将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分为核心层、次核心层、跨国性国际城市、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2]。田美玲、方世明从国家城镇体系或重点城镇群规划的角度来界定国家中心城市,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核心控制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3]。田美玲、刘嗣明等指出,国家中心城市除具有集聚、辐射、服务、创新等功能之外,还具备控制管理功能、协调辐射功能、信息枢纽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4]。赵娴、林楠通过专题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关系,经济辐射力间具有共通性及差异性、分工及互补性的特征[5]。郑国洪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和超效率模型测量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效率水平,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创新效率的特点[6]。

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如杨艳萍认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内各种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以及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7]。魏守华从创新基础、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质量以及国(区)际技术溢出效应来构建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框架[8]。二是对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如张仲梁、邢景丽认为创新能力核心内涵可以从人才架构、技术架构、产业架构、制度架构和社会架构5个方面界定,提出创新能力的资本和结构两类测度指标[9]。褚德海、张莉莉等确定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科技創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0]。

早期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中心城市内涵界定以及建设意义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体问题,如经济发展、创新效率、技术扩散、城镇化建设等。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则多为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面,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或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由于对于区域的界定并不明确,因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在评价客体方面时有交叉,均包括省会城市、大型城市、地级市、县(城)以及综合经济区等诸多类型的区域,而有针对性地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提出郑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

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7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估的排名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郑州。在现有8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是最需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追赶者[11]。

2.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增强的现实需求

2017年,8个国家中心城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见表1。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规模理应在国家与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对创新资源与要素的集聚能力以及产业辐射能力。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尽管郑州市的生产总值增速仅次于重庆,经济发展较为强劲,但生产总值位居所有国家中心城市的末位。因此,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打造更强的经济实力,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已成为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可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经济实力增强的迫切需求下,要做到既能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又能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必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唯一路径。

2.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

國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全面创新促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首先是指产业结构,要通过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在内的结构性改革促进郑州市城市转型。产业发展基础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基本的发展保障,产业结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城市转型的核心在于产业经济转型[12],因此,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满足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的转型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这里的“转型”不是微调,而是从一种类型和方式到另一种类型和方式的“质变”,这种质变势必要依靠创新驱动[1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即服务型经济,使该城市能够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根据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公报显示,八大国家中心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趋于“三、二、一”的序列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居于首位(见表2)。

近年来,郑州市产业结构比例明显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三次产业产值占比之首,以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快速成长,整体产业结构发展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郑州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但所占比重在所有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居第7位,仅高于重庆市。同时,第三产业结构效益不高,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总体来说,郑州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产生的效应已经显现,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修复传统产业动能、去除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任务艰巨。有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大小与经济基础的强弱、科技实力的大小基本保持一致[14]。因此,要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步伐。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注入强劲的动力。

2.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应有之义

城市科技创新中心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和核心机制,能够引领城市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和服务功能转向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主的创新型城市[15]。国家中心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成为国家的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国家中心城市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诸多科技资源及科研力量的集中地,是全球或地区的创新之源,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亦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天然诉求,是能够体现城市整体科技力量与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2017年济南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京沪创新轴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通过对京沪9个城市的创新力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郑州市属于创新资源投入相对偏少的第四梯队,创新环境低于创新轴平均水平,创新产出和成效方面相对偏低,综合评价指数低于创新轴平均值[16]。有研究将大都市的发展态势划分为三大阵营,郑州市属于大都市发展的第三大阵营,亟待破解诸多发展的不利困境。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城市实力重要指征,也是增强城市实力的关键抓手。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定位于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依托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力提升,解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发展问题。

3 提升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投入多元化

国际上通常采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17年,郑州市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158.7亿元,尽管同比增长11.8%,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4%,较2016年降低0.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39个百分点,位列八大国家中心城市末位[17]。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缩小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在科技投入上的差距,必须不断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及投向,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3.1.1 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政府财政投入是指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投资,是科技创新最直接、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财政资金通过对公共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支持,积累创新人力资本、加速知识与技术外溢、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最终内化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2017年,郑州市财政资金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较全国的19.8%低9.2个百分点,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3.5亿元,比2016年下降10.3%,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只有2.2%[17],政府资金比重严重偏低,源头创新不足。郑州市应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逐步提高郑州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建立全口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政府对于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主体地位,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

3.1.2 加速科技投入多元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设立多种形式的政府类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投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郑州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助推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此外,完善科技税收政策,运用税收工具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装备首台套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研发高新技术和运作产业化项目,运用新技术淘汰落后工艺与产品。设立科技担保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各类技术产权交易,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科技产业化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加大实施创新产品与创新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3.2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汲取优质科教资源

3.2.1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创新人才集聚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在人才的外部引进与自主培养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进培养一批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研究人才、科技领军者和重点产业研发人才,形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特色人才链。鼓励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用性。充分利用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载体,吸引创新人才与创业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热情。另一方面,建立综合性、专业性、统一规范的创新型人才资源要素市场,深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监管方式,增强市场配置人才作用。此外,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发现人才、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优待人才的政策环境。在科研工作、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向创新型人才提供精准服务。

3.2.2 鼓励教育创新。树立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思想,促进郑州市科教融合、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就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全力推进郑州市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郑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共建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改变政府单一的办学体制,采取民办、公办民助、企业捐资等多种办學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教育事业,拓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高端科教创新资源要素,采用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在郑州联合办学、建立研发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多种方式引进优质高教资源。鼓励教育创新,构建开放性终身教育学习和服务平台,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新优势。

3.3 完善郑州城市创新系统,构筑创新“三螺旋”空间

3.3.1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具有企业主体性的特征[18]。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及完成者,其对于知识的创造、集成与应用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19]。因此,完善城市创新系统必须明确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第一,实现产业创新。围绕郑州市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支撑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协同发展。继续发挥重大科技专项在产业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确立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整合郑州市主导产业的重点和骨干企业、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技术力量。第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鼓励企业选择合适的资源整合及技术创新模式,提高创新要素利用效率。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及创新中心等方式,加强创新平台组织建设,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第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巩固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第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政策,拓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2 构筑创新“三重螺旋”空间。区域三重螺旋可被归结为发生在一系列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中的彼此重叠与相互交叉[20]。建设城市创新体系的理想状态就是在完善的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中,形成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配置高效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拓展知识空间。创新活动的初始阶段都是由研发活动组成的知识空间所创造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生产的主力机构,应当加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促使企业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共建创新平台,做实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趋同空间是把区域内创新活动相关主体召集到一起的中立场所,创新空间的任务则是创造一种新型的组织机制,以便实现趋同空间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汲取郑州市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以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为纽带,组建科技园区、产学研战略联盟、研发中心、协同中心、产业化中心等创新组织,为创新主体提供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知识的生产、学习与流动,提高创新溢出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

4 结语

科技创新在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新动力引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城市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将郑州市建设成为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家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从科技投入、创新人才建设和城市创新体系构建方面大力提升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彰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宋思曼.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2] 段霞.世界城市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战略[J].城市问题,2002(4):9-11.

[3] 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J].热带地理,2015(3):372-378.

[4] 田美玲,刘嗣明,朱媛媛.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4(9):37-39.

[5] 赵娴,林楠.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106-113.

[6] 郑国洪.国家中心城市创新效率比较与提升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7(4):38-43.

[7] 杨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7(6):15-19.

[8] 魏守华,吴贵生.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32-34.

[9] 张仲梁,邢景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内涵和测度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 (9):63-70.

[10] 褚德海,张莉莉,赵希男.大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评析方法:以大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5):86-91.

[11] 毛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31(001).

[12] 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1):1-19.

[13] 崔有祥,胡兴华,廖娟,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测量评估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 (S1):308-314,338.

[14] 张璇.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研究[J].理论月刊,2016(4):107-111.

[15] 刘士林,盛蓉.上海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析论[J].中国名城,2017(1):41-45.

[16] 王延斌.京沪九城市比拼创新力,哪家强?[N].科技日报,2017-04-19(007).

[17] 郑州市統计局.2017年郑州研发现状[EB/OL].(2018-07-19)[2018-7-21].http://public.zhengzhou.gov.cn/03FBH/1116874.jhtml.

[18] 庄越,曾娟.城市技术创新原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2(2):4-7.

[19] 谷建全.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J].区域经济评论,2014(3):102-105.

[20] 亨利·埃茨科维玆.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郑州市
贠红松作品选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郑州市高校健美操专项开展现状分析
郑州市校园足球试点小学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基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