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18-11-21刘云朋赵锋司国斌

创新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

刘云朋 赵锋 司国斌

摘 要:高校是区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阵地,也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地方高校自身发展为前提,就完善管理体系、专业结构设置、教师结构优化、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应分析,给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方案。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高校;路径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7-16-3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7.004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gathering places of high level talents in the region and the cultivation posi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y are also the main forc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ervice area.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arried out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setting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construct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t gave the development path scheme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service area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h scheme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当前社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在2017年出台了《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数字创意等领域为重点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应用型、产业伙伴”办学理念,着力构建“产业(行业)—战略联盟—专业群—实践基地、创业中心—科研创新平台、技术中心”的合作教育构架,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及其模块,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课程与教材以实务为导向,将服务与引领地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职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现人才培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切实服务地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加强学科集群建设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凸显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和水平。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都构建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调动了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仅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障机制,而且将高校优秀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得以利用和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深入开展,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

1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要求极高,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保障。目前,河南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核心技术,缺乏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本土人才的培养利用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体制有待完善,战略新兴产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河南省近年来不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地方高校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4]。

2 河南省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对2015—2017年河南省高校所获的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及河南省职务发明专利授权等数据进行了搜集和汇总。2015—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共评出奖项1 002项,其中一等奖43项、二等奖376项、三等奖583项,河南省高校主持或参与完成的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项、二等奖158项、三等奖215项,分别占各类奖项总数的44.2%、42%、36.9%;2015—2017年度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92项,依托省内高校建设63项,占总立项建设的68.5%;2015—2017年度河南省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共110 989项,其中省内高校专利授权数量是22 972项,占授权总数的21%。

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5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73个;依托省内高校建设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4.58万人(专任教师10.84万人),硕士及以上学位7.37万人(其中博士学位17 026人),占总数67.9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地方高校不仅是区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也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更是区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地方高校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高校,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在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结构,在创新环节上加强引导,在人才培养上创新模式,在师资力量上提升层次,在政产学研上深化合作,实现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5-6]。

3.1 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服务区域新兴产业的能力

为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无缝对接,地方高校要围绕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提高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在专业设置上,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破传统学科的结构设置,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坚持优先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注重人才创新能力与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学科建设上,培育新兴学科,创新相关学科专业体系,扶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批具有领先优势的学科和学科集群,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

3.2 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推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实施方案的制定上都还不能有效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还不能更好地把握行业人才的发展方向,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加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与校外各方(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加强合作,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各方优势,并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及社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联合各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把用人单位的需要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而且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

3.3 高校要凝聚优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要培育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较强革新能力、较高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外引、内培模式,加强领先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关键领域研究与技术产业化、领军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之间的结合,推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要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并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实际,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化合作,主动搭建和完善高水平创新平台,吸引应用研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搭建校企联合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区域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地方高校只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才能突显地方高校的作用,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优秀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4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高校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与转化需求方面不能及时沟通,并且,在优势资源利用方面不能建立长效共享机制,导致高校优秀的科技成果不能与区域产业技术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优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不能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积极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通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联合攻关,构建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科研攻坚合力,开展对制约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推动产业技术的快速更新。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不但能够使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惠互利,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进而推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提升企业研发人员的持续创新能力,构筑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形成更多的创新产品,快速提升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引领行业产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7]。

3.5 高校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推动教师服务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在科研量化考核方面,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科研考核中,要分门别类地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评价;在基础研究方面,要鼓励学科的交叉、联合和流动,强化高层次论文的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教师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在应用研究方面,鼓励教师面向实际应用与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鼓励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开展发明专利的许可应用或转让推广。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学校要结合当前政府政策,出台学校对成果转化的管理方案,尽量提高教师个人成果转化的收入比例,并提升学校在教师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从而调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高层次人才流动方面,高校要出台完善的管理办法,让教师走出去,引导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让企业、行业高端科技人才走进来,进行技术的交流、合作,实现“产学研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地方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将服务与引领地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切实服务地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美玲.高校强化支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6):72-74.

[2] 闾志俊.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1):64-69.

[3] 刘健.地方本科高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16(1):1-5.

[4] 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450-451.

[5] 章晓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23-125.

[6] 李德煌,彭笑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人才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统计,2014(2):48-50.

[7] 刘云朋,赵锋.协同创新视阈下的河南省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7(1):113-114.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
分割区域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