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2016-10-17戴丽娜牛超
戴丽娜 牛超
摘 要: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发现农村人口转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流向及原因都不同。农村人口的转移逐渐由向省外转移变为向省内转移,转移的目标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同时发现农村人口转移主要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农村人口;人口迁移;城乡收入差距
一、引言
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相应地在区域之间大规模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内部发展状况,更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城市结构与布局的改变。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迁移、特征及动因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加快一个地区全方位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人口迁移的研究涉及地域空间差异、人口自身特征、经济社会演变规律几大研究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和现实性的难题。国内外不同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外国学者对人口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与模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以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刘易斯(W.A.Lewis)于1954年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的两部门人口流动模型,两部门在结构上和收入上的差异导致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该模型也是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1960年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了人口迁移的介入机会模型,希望能够反映出人口迁移的方向。
朱传耿(2002)等利用1996年公安部提供的流动人口资料对中国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的流动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俞路(2006)认为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平均的情况下,人口中心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的进程。许鹏、王晓波(2004)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五条人口迁移规律,即省外迁移人口比省内迁移人口多,省际迁移以就近迁移为主,外来人口的迁移区域趋向扩大化,省际迁移以男性为主,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量受政策的影响。戴丽娜、王青玉(2012)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研究各个政府支出对河南人口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各支出的影响显著。
下面就通过河南省农村人口的统计数据,来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来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的统计分析
(一)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经过不断地调整与实践,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走上正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国家也开始有序的调节着劳动力的转移。从整体来看,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经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农村开始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了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在这一阶段,河南省的农村人口主要以省内转移为主。第二次是在1990-2010年之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崛起,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加之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转移更为便利,国家宏观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这一时期,河南省农村人口以外省转移为主;第三次则是在河南省提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之后,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向四周扩散,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引导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使得农村人口的转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征
2013年在河南省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40.12%,从事第二产业的占31.8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8.01%,农业所占的比重高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就目前河南省农村人口的从业分布可以看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第二、第三产业所占较少。由于没有直接的农村人口转移数据,这里通过农村人口中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力数据来说明。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农村人口中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了2742万人,转移总量大,转移速度快。虽然农村人口中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其转移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在现今这一段时期之内,河南省农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移地域由向省外转移变为向省内转移。2011年河南省农村人口省内就业数比2010年多了126万人,其中,约有24万人是从外省转移回来的,使得农村人口省内转移就业人数达到了1268万人,首次超过省外转移就业人数1190万人。2012年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实现了新增转移就业105万人,其中有80%以上实现在省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其次,输出区域由东部逐渐向中西部转变。向东部转移的人口由2010年的48%下降到2012年的35.5%,而转移到中部的农村人口则由47.5%上涨到57%。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推进,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外出就业机会,中西部地区对河南省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进一步的增加。最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业逐步转变。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方向以第二产业为主,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第二产业在吸纳农村人口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第三产业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在不断增加。随着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从事第三产业方面的工作。
(三)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
通常来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因,是为了更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条件,其次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吸纳这些劳动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
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因,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中指出,“无论是什么原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将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总体上河南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经历了先逐步扩大的之后逐步缩小的过程。在1998年时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的2.26倍,到2003至2006年之间,则达到了3倍以上,虽然在2014年的时候回落到2.59倍,但是,应当看到的是,虽然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减小,但是这之间的差距依旧很大。
生活水平的差距以及城市所能提供的更好的就业环境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因。从2007年以后虽然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达到了40%以下,进入了富裕阶段;但是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所提供的更多就业岗位也为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机会,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下面就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最近三次河南省人口普查数据和近十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托,在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全面系统的描述之上,较为全面、直观的分析、研究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最近的阶段,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河南省农村人口的转移地域由向省外转移变为向省内转移,转移向第二产业的人口占大多数,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数在逐渐增多。而人口的转移动因主要为城乡收入差距,生活水平差距和更好地就业。
尽管本研究希望尽量对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等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和研究,但仍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课题: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课题编号:2015B170,课题名称: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参考文献:
[1] 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43-181.
[2] 朱传耿.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J].人文地理,2002,17(1):65-68.
[3] 俞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许鹏,王晓波.利用五普数据分析中国外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J].人口与发展,2004,10(6):46-51.
[5] 戴丽娜,王青玉.人口空间分布及迁移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方法与河南省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4):61-66.
[6] 段平忠.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4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