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散腹部熨烫治疗脊柱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2018-11-21胡建超刘佳琳
周 鸣,胡建超,刘佳琳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二科,四川 泸州 646000)
麻痹性肠梗阻亦称无动力性肠麻痹,是因各种原因影响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或影响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使肠管扩张,蠕动消失[1]。本研究用鸡鸣散腹部熨烫治疗脊柱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2例;年龄36 ~73 岁,平均(53.5±12 )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87岁,平均(59.1±16)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脊柱后路手术(包括胸腰椎间盘突出、胸腰椎管狭窄、胸腰椎骨折等后路手术),麻痹性肠梗阻符合文献麻痹性肠梗阻[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文献标准[3]。①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②查体:腹部膨隆、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不足1min;③腹部立位X线片可见气液平面或腹部CT检查有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腹腔内渗液及肠腔内积液等表现。
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②不能耐受腹部按摩;③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到疗效观察。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禁饮禁食,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控制感染。
对照组用大承气汤(麸炒枳实36g,姜厚朴36g,芒硝24g,大黄36g)500mL灌肠,每日2次。
观察组用腹部鸡鸣散熨烫疗法。药用大黄30g(酒蒸)、桃仁15g、当归尾15g。将药物打碎混装于自制布包内,制成直径为15cm,厚7cm的球形药包(封口),用喷壶装温水将药包表面喷湿(喷水量为30mL)喷洒要均匀。使用前放入微波炉内高温加热7~8min,药包温度60~70℃时取出使用。将鸡鸣散药包置于患者腹部,温度高时首先采用雀啄法沿结肠解剖位置顺时针轻点皮肤,动作宜快,用力宜轻,在同一部位停留时间不超过2秒,以免烫伤。温度下降后用力均匀,用回旋运动方法按照结肠解剖位置顺时针方向做15次,再逆时针方向做10次,再用来回推烫方式由剑突部直线向下5次。力量逐渐增强,同时速度减慢,起到局部按摩的作用。持续按摩15min。温度下降至能够忍受的程度后将鸡鸣散药包置于左下腹,停留20min。每日2次。
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综合疗效,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变情况。麻痹症状包括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麻痹体征包括肠鸣音开始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制定疗效标准[4]。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恢复,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得到减轻,有肠鸣音,有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未见好转,肠鸣音极弱或不能闻及,无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未见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麻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麻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麻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呕吐消失时间 腹胀消失时间 腹痛消失时间观察组 30 1.2±1.3△ 1.8±1.6△ 1.7±1.5△对照组 30 3.3±1.6 3.5±1.1 3.7±1.3
两组治疗后麻痹体征消失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麻痹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d,±s)
表3 两组麻痹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肠鸣音恢复 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观察组 30 2.3±1.6△ 2.6±1.5△ 3.3±1.9△对照组 30 4.5±1.1 4.7±1.3 5.1±2.1
6 讨 论
骨断筋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瘀血蓄积腹中,血瘀气滞,气机失常,胃肠传导功能失常而致便秘。脊柱手术常常会导致元气受到损伤,以致气虚和血行不畅,术后胃肠动力的改变,自主神经的作用,神经内分泌因子和激素作用,炎症作用导致麻痹性肠梗阻[5]。治疗要点是恢复胃肠动力,纠正肠梗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控制感染等[6]。治拟行气活血、攻下逐瘀。《古今医统》卷九十三中记载鸡鸣散药物组成为大黄(酒蒸)30g,桃仁7粒(去皮、尖),当归尾15g。方中当归尾活血养血,桃仁活血祛瘀,生大黄清热泻火、通下积滞。功能主治跌打损伤,瘀血凝积,痛不可忍,大便秘结者。
熨烫疗法是将蓄热物质加热后,迅速用布包裹,然后在患者身上的特定部位来回移动或反旋转按摩。该方法操作简单、副作用小[7]。
鸡鸣散腹部熨烫用于预防脊柱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