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治疗急性运动损伤临床观察
2018-11-21郑阳东
郑阳东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浃西村卫生室,浙江 乐清 325604)
浮针疗法为符仲华教授基于中医针灸理论发明一种采用浮针针具实施侵入性物理疗法,将传统针灸和现代康复机制进行有效结合,具有针刺层次浅、留针时间长、刺激程度大、带针无痛、治疗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1]。笔者用浮针疗法治疗急性运动损伤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2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诊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6例和传统组46例。干预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12~58岁,平均(35.4±6.8)岁;病程0~7天,平均(1.4±0.5)天;急性踝关节扭伤14例,急性腰扭伤10例,急性腓肠肌损伤5例,急性膝关节扭伤4例,内收肌拉伤4例,腘绳肌拉伤3例,背阔肌拉伤3例,前锯肌损伤2例,冈上肌损伤1例。传统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13~60岁,平均(35.8±6.9)岁;病程0~7天,平均(1.5±0.7)天;急性踝关节扭伤12例,急性腰扭伤12例,急性腓肠肌损伤4例,急性膝关节扭伤5例,内收肌拉伤4例,腘绳肌拉伤4例,背阔肌拉伤2例,前锯肌损伤2例,冈上肌损伤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纳入标准:运动所致急性损伤,影像学检查排出骨关节损伤。
排除标准:有心脑血管疾病,全身严重感染,免疫功能障碍,精神病史。
2 治疗方法
传统组用传统康复治疗,在急性损伤24h内给予冷敷,24h后给予热敷,并配合红外理疗,腰部、肌肉损伤者按摩促进消肿、缓解疼痛,疼痛明显者给予非甾体镇痛药,肿胀明显者给予消肿药物。
干预组用浮针疗法,用一次性中号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在距离患肌所在位置上方或下方3cm处确定进针点,直对患肌,扫散并再灌注,每次扫散10~15s,每部位扫散2~3次,是否实施再灌注活动因损伤的时间、性质而定,如急性出血性损伤有明显肿胀(如急性踝关节扭伤)3天内不予再灌注活动。再灌注的力度因肌肉损伤情况而定,单一肌肉的损伤再灌注的外加负荷应由轻到重,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宜。待肌肉松弛后拔出针芯留置套管,并做好固定,以防套管脱出,留置5h。前两次连续治疗后间隔3天再治疗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根据治疗康复情况治疗1~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症状改善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与治疗前、治疗7天后对疼痛、肿胀进行评分,0~10分,0分表示无,10分表示最剧烈[2]。
4 疗效标准[3]
治愈:疼痛消失,压痛呈阴性,生理活动正常,功能完全恢复。显效:疼痛基本消失,压痛明显减轻,生理活动明显改善,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但机体活动仍有疼痛,功能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症状改善程度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程度评分 (分,±s)
表1 两组症状改善程度评分 (分,±s)
组别 例 疼痛 肿胀治疗前 治疗7天 治疗前 治疗7天干预组 46 5.9±1.2 2.0±0.3 5.5±1.4 1.8±0.4传统组 46 5.8±1.4 2.9±0.5 5.7±1.6 2.6±0.7 t 0.3678 10.4684 0.6380 6.7300 P 0.7139 0.0000 0.5251 0.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浮针疗法通过刺激性治疗,能迅速缓解局部疼痛,达到治疗目的。浮针疗法直接在患肌位置治疗,能疏松皮下结缔组织粘连,消炎止痛、活血通络、减轻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