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

2018-11-20林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林芳

[摘 要] 当代现象学教育学作为教育哲学方法论,以其独特的质性研究方法成为具体教育情境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以福建江夏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优化,探索与构建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的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关键词] 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8-0062-03

现象学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现象学教育学将现象学方法融入教育过程,并研究和思考现实的教育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实践取向。现象学教育学思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实践的教育哲学,既丰富了当前的教育理论,也是影响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一 从理论到实践:现象学视域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教育旨趣

现象学教育学是西方对大工业化背景下教育学与教育实践日益陷入唯理性化的反思与矫正,从胡塞尔“回到实事本身”开始,这一教育理念就开始强调直面教育实践本身,认为教育活动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和源泉的不断生成和创造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教育是“此在的展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此在”的实践过程。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者范梅南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学并不是存在于抽象或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现象学教育学要求教育活动首先要面向“实事”本身,追求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初、真实和丰富的样态。在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即是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入手,对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具体“实事”进行描述分析,并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具体路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与根本规律。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活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并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也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引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体验+合作探究+协同育人”实践教学,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适应新时代历史形势变化,并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生成特色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安排在两个暑期进行,即第一阶段开展体验式社会实践,第二阶段开展调研式实践。两次实践均以行政班级为单位,以五至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自愿为原则并通过自主分工与合作开展探究与实践。指导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社会实践指导书、进行专门的实践动员,并协助拟订方案、精选方法和开展活动。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位学生撰写日记,拍摄照片,记录实践过程,最终形成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每位组员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利用录音、视频、PPT、微电影等多样的多媒体技术在班级进行交流与展示。目前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已连续六届在本科大学生中开展,实现全年级参与的广覆盖和多专业应用。“主题体验+合作探究+协同育人”这一教学模式重在加强实践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深入贯彻全程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根本目的,不断深化本科学生的理论认知,在体验中理解、应用和验证理论知识,在探究中以创造和意义的生成实现视域融合,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 “体验—调查—理解”:现象学视域中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接受机制及其发展进路

现象学教育学启发教师悬置固有观点与既定看法,而将受教育者作为实践过程的主体,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灌输给受教育者的主客二分的低效的教育状态。教育学现象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通过追问认识何以可能,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现实体验作为关注的起点,重视主体间性,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现象学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内蕴“体验考察”“合作探究”以及“协同育人”多重维度,注重青年学生的个体体验、协作能力及意义建构,有助于实现实践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衔接,并通过课内外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贯通,不断融合学生自身专业特色助力“双创”人才的培养。

(一)生活体验:通过“体验考察”实现实践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衔接

体验考察是重建理解与体验,反思与行动之间联系的重要方式。现象学教育学认为体验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认为生活体验是迈向教育实际的第一步,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教育的本质。生活世界虽然是即时体验而尚未反思的前反思性的世界,但它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洞察力,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世界打下重要的基础,为此,实践活动的体验考察阶段通过学生主体有意识的观察和经历,以积极的实际行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具体的生活世界及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学习者的经历,还有反思、内省与生成,蕴含元认知过程的体验考察,是完善学习者认知结构、个体人格以及心理素养的重要环节。现代体验教育的重要创始人杜威提出,所有真正的教育均来自体验,由于体验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尤其是连续与互动的体验沟通了学校与社会、受教育者的身与心,做与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转识成智:通过“合作探究”实现思政课课内外显性与隐性教育有机贯通

实践教学搭建了联系课程知识和现实问题的橋梁,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浅尝辄止的简单体验,而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沟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桥梁,一方面,现实实践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抽象知识具体而切实的社会背景与真实情境,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和社会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体验、沟通、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化学习、反思与成长,增进社会认知,深化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体验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境与新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与构建意义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主体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杜威认为,体验是为了激发更多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传统的纯理论教育由于过于抽象,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实践学习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深入调研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反思,让课内外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贯通,促进知识、情感、能力和觉悟的深度融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深入内心、转识成智。

(三)内化认同:通过“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融合专业特色助力“双创”人才培养

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随着世界多极化、經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应对复杂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有助于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当前,对现实社会需求缺乏了解与认识是制约我国青年学生创业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青年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缺乏有效的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更加剧了这一状况。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将所授知识内容加以传递,即让抽象的概念和原则在学生意识中“呈现”的过程,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意识体验、意向期待和意义构建的过程。因此,真正理解内化的知识内容不仅伴随着体验、理解,相应地也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信念、情感和积极行动。为此,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青年一代能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创造中去。基于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指导教师一方面依托校外实践基地与平台,如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档案馆、马尾船政博物馆等,组织学生开展体验与调研,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家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资源深化教学体验和参与实践,例如,指导学生开展闽西古田会议纪念馆、东山保卫战纪念馆和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等调查。在第二阶段调研实践中,鼓励学生在接触实际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深入调查并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如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开展“互联网+”创业精神状况调查。海峡财经专业学生通过对漳州花博园经济的调查,探究其可持续发展道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惠安民族服饰纹样的寓意、“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及其当代的设计转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协同配合,从认知到认可,从认可到认同,一方面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立足学生的专业特点,协同培育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力助推“双创”人才的培养。

三 教育机智与理论自觉:现象学视域中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及其优化

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作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青年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特定的选题展开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与之相反,这一教育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应该依据学习目标以及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学习者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组织与设计,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学习者创建自己的学习档案,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为后续的学习的开展做充足的准备。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习者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来完成,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往往从自身特点和学习基础出发,在新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改组和重建已有的认知结构以达成新的学习。为此学习者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初始能力是教师施教的重要基础,精准把握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起点。在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但教师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者,不仅要时时刻刻面向兼备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能性的教育世界,还有具备能从中获得有益反思的理论自觉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整合了学习、实践与反思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基于“主题体验+合作探究+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教学改革与探索。这一实践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一方面学生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积极而主动地进行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及意义构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指导教师事先精心而严密的组织及课程化安排,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协助、跟进指导及意见反馈,在返校之后还需要根据情况组织课堂总结陈述、交流与评价。实践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大学生增进思想政治素养和不断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归功于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有效结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成为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扩展、融合与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运用,有效贯通了理论与实际,实践与反思、理性与情感、素质与能力,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是价值与情感的认识与提升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复合型、宽口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从历年学生的选题可以看出,实践选题由于实现了实践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衔接,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等方面,呈现丰富而多样的特征。例如《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等,近年来,青年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兴趣也特别浓厚,大量学生选择对我省平潭自贸区、“中国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建设新福建”发展战略进行实践调研。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培育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新的根本要求,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塑造时代新人与青年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使命。现象学教育学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着眼于学生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化与养成,面向主体的生活世界,有助于有效开展和深度推进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不断加速,高校面临加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将真实情境下的问题体验和深入调研来驱动青年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意义建构,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多维互动,组成学习共同体,有效地拓宽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广度和深度,成为当代大学生增进思想政治素养和不断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树祥,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3.

[2]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2.

[3]汤丽芳.论质的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以教育学现象学为例[J] .学理论,2014(11).

[4]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3.

[5]熊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与长效机制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